《古詩二首》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十五從軍征》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辭,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出塞》一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出塞》一詩描繪了邊關無良將駐守,致使匈奴頻繁入侵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給學生自主學習,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教師可以加以點撥。由于學生學過的詩大多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反映古代戰爭的這兩首詩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在課下查找一些有關樂府詩、詩人王昌齡及“飛將軍”李廣的資料,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時代背景。
設計思路:
滲透學法以自讀為主。在明了詩意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內涵,其中適當滲透有關詩文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不作繁瑣過細的分析。在賞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運用聯想和想象,深入詩歌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風格。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
4、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借助字典或相關資料了解詩句的意思。
2、展開想象,感受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有關樂府詩、王昌齡、李廣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我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文學遺產中,反映戰爭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們看一看今天要學習的這兩首詩歌又是從哪方面反映戰爭的。
二、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樂府詩、王昌齡、李廣的資料。
師補充。
三、理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象、狗竇、雉、旅葵、舂谷、貽、秦、關
4、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伴聽。
(二)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大膽質疑、共同交流。
(三)品讀下列句子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1、“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雜樹,井上生旅葵”
2、“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3、“但佼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誦讀,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1、學生帶感情練讀。
2、指名朗讀,師生評論指導。
3、帶感情再讀詩歌。
(五)比較這兩首詩的不同,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這兩首詩各是從什么角度出發寫戰爭的?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教師小結。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