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實錄
[教材解讀]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其七絕詩堪稱唐邊塞詩中“神品”,尤以《出塞》為冠,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感時之篇,它通過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感情和報國建功愿望的抒發,抨擊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邊將無能,致使邊釁四起的現實,表現了詩人誠摯的愛國熱忱。“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意是一輪明月掛在邊關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國力強盛、邊防鞏固的秦漢時代。然而,現在明月如故,雄關依舊,邊塞的形勢卻今非昔比,只看見部隊不斷開往塞外,卻不見他們凱旋歸來。這兩句詩想象雄奇,給人以縱橫開闊的時空感。“秦”、“漢”二字,足見詩人“思接千載”的藝術功力;家鄉、邊關那“萬里”空間距離的“視通 ”,又把天地的變遷、山河的易主,一同攝入筆端,交織成一幅現實與歷史、現實與愿望和諧融合的闊大悠遠的境界。透過歷史的天空,靜心品讀,我們會發現,詩的背后包蘊著作者對于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而這一點,正是唐詩的主旋律——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禮贊生命。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顯著非凡的魅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系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古詩新唱
一、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1、師:同學們,聽你們讀古詩、唱古詩,是一種享受。還記得本學期我們課內學過的古詩嗎?
齊背《涼州詞》。
能說說你學了這首詩后的體會嗎?
生1:我體會到大漠非常的荒涼;
生2:我讀懂了邊關將士非常的孤獨寂寞;
師:很好,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
(點擊課件,板書課題:出塞)
指導讀題:輕輕地讀——
響亮些——
再自信些——
二、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我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充分的預習可以使課堂上的你學得更輕松。關于王昌齡、關于這首詩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預設: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后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
師:你很善于歸類總結,有做學問的潛質。
生2:我知道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師:是的,呆會就要了解為什么稱為“壓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間的戰爭從秦朝開始,到漢朝,到唐朝,一直沒有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