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神農氏——袁隆平的資料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簡介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歷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協和醫院。祖籍江西省德安縣。
袁隆平的童年正處在中國時局動蕩、國難當頭的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8歲的袁隆平隨父母從漢口經湖南桃源、湖北宜昌去四川,1939年抵達重慶。先后在漢口扶輪小學,湖南弘毅小學,重慶龍門浩中心小學、復興初級中學、贛江中學、博學中學讀書;1948年2月,袁隆平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書。
在求學階段,袁隆平肯動腦筋,不讀死書,善于思索,被老師稱為“愛提問的學生”。一次,參觀園藝場的偶然機會,引起了袁隆平對大自然神奇的幻想而立志學農。1949年,袁隆平考入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并入西南農學院)。
1953年8月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講授俄語、植物、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等課程。1964年2月,與農技干部鄧哲結婚。在安江農校長達18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帶領學生下農村生產實習,目睹了農村糧食短缺、群眾生活困難的現狀,決心從農作物品種改良入手,探索科技興農之路,與饑餓和災荒作斗爭。
1964年,袁隆平在我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并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但工作剛剛起步,就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他避開干擾,依靠社會主義的大協作精神,帶領助手刻苦鉆研,克服種種困難,經過10年奮戰,終于攻克了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中的難題。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號”,并于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選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由此,袁隆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將水稻雜種優勢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
1980年以來,袁隆平又先后育成“威優64”、“威優49”等幾個大面積推廣的早熟、多抗新組合。1987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袁隆平掛帥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1998年,袁隆平主持的長江流域兩系法雜交早秈稻選育研究獲得突破,育成優質、高產、早中熟的兩系早秈稻組合,為解決長期以來長江流域早秈稻米質不好、產量不高的難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袁隆平出任首席責任專家;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現正朝著百畝示范片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努力,計劃到2010年實現。
由于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從安江農校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1982年和1985年先后被湖南農學院和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