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董大》教學案例
一、回顧復習,導入新課
1.學生背誦《渭城曲》,復習該詩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2. “相見時難別亦難”,有人說離別是詩,有人說離別是歌,是畫,有人說離別是淚水。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們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送別的古詩《別董大》,看看和我們上節課學習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直接點題,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任務,有利于根據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古詩。)
二、反復誦讀,整體把握
(一)抓字眼,明詩意
1.出示課件自讀古詩,把詩讀通讀順。
2.檢查自讀情況,教師范讀。
3.簡評“曛”這個生字,指出形聲字。“曛”是日落時的余光,曛黃、黃昏的意思。
第一句寫了什么?其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天、雁、雪)
(黃云:當時他們分別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黃沙飛揚,以至于云都成了黃色的了;出示課件與“曛”聯系起來即曛黃,指夕陽西下時天色昏黃。“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聯系學過的詩句理解是虛指,很多,滿天。)
4.出示課件說說這幾幅圖中,哪一幅圖和詩里所描寫的景象一致,并說說理由。
同學們修改課文插圖,理解詩意。
5.如果你來到這樣的情景中送別你的好友,你會不由得產生怎樣的情感呢?再讀第1、2句,走進景中,和詩人一起回到那個送別的黃昏,用心去感受。
6.作者與好友的心情都是憂愁、痛苦、壓抑、傷感的,此刻應是揮淚告別,應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適寫下后面的詩句,是帶著這樣的悲情嗎?
7.出示課件:集體交流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點評。(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這個“君”,與你是有區別的,這里指誰?董大。)
說說高適所說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出示課件作者是怎樣豪情滿懷的鼓勵友人的。為什么讓董大“莫愁”。
(引領學生敢于對文本質疑,尋求更好的版面設計,這樣不僅有利于詩詞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學古詩,知詩人
教師出示課件,進行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介紹。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
《別董大》是高適漫游時寫的送別詩,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據說董庭蘭善古琴。當時盛行胡樂,他受到冷落,憤而離開京城,高適為他送行,留下了這首詩出示課件。你也能帶著這樣的情感,來安慰一下董大嗎?
如果你是董大,聽到朋友的勸勉會怎么想?
(三)多誦讀,悟詩情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的大概意思。
2.教師出示課件,總結詩歌的譯文。
滿天陰沉沉的云,太陽也變得暗暗的;
北風呼呼地吹,大雁在紛飛的雪花里朝南飛去。
你不要擔心新去的地方沒有朋友,
世上有誰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