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本詩中的生字,理解生詞的詞義。
2、正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節背誦。
3、通過品讀詩歌,引導學生體會紅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熱愛今天幸福生活。
4、學習本文寓情與景,借用形象來抒發胸中之情的方法。
重點、難點: 通過資料的查閱及有感情地朗讀,理解作者追昔惜今時對紅軍革命精神的歌頌及對今日幸福生活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士英勇作戰的第二小節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想。但是從他的回答中,我聽到的僅僅是對資料的轉述,并沒有和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機和孩子們交流了課外資料的使用問題,讓他們懂得了搜集什么樣的資料,以及怎樣使用搜集的資料。 此外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學生曾經在四年級學過《飛奪瀘定橋》一課,對瀘定橋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紅軍
浴血奮戰,不畏生死地奪下瀘定橋的事跡也熟悉。但如何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作者站在鐵索橋上那時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緒呢?應把握詩歌教學的規律,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吟誦,細細品味領悟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本課沒有太難掌握的生字,但有易混用的字。
教學課時: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新課。
1出示課題:我站在鐵索橋上
問:你知道鐵索橋指的是哪座橋嗎? 出示瀘定橋的圖片
提到瀘定橋讓你想起了什么?
學生一定會想起《飛奪瀘定橋》一課,可讓他們結合資料講一講當時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情景。
同學們,這是一首詩歌,讓我們齊讀課題,思考: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
1自讀課文的同時,自學生字詞,有問題提出來。
2交流生字詞的學習情況。
1)學生提出自己不易掌握的生字,共同學習。
2)教師出示幾個字詞,并著重強調:
沖突的沖的發音,提問學生還有哪個發音?
出示幾組易混淆的生字:撒( ) 漂( )
灑( ) 飄( )
洶涌激蕩
3)指名初讀詩歌。
三、精讀詩歌
(一)出示第一小節和第四小節的前四行。
我站在鐵索橋上, 我站在鐵索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