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的沉浮》教學設計
一、教學建議
1、教學內容特點
《白鶴梁的沉浮》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拓展閱讀課文,文章主要講的是為了完整地保護國家級文物——涪陵白鶴梁題刻,以葛修潤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經過反復論證、反復實驗,在否定了一個又一個保護方案的情況下,最終設計出了原地保護白鶴梁的理想方案,從而表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極其強烈的責任感,以及他們為保護國家級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這篇課文條理清楚、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2、遠程教育資源:網絡資源
由于缺少遠教資源,經過多方面的搜集,我們最終選擇了網絡資源。這一資源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該課件直觀靈活以生動的形式展示了課文內容和相關圖片,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于白鶴梁的了解。另外課件將授課思路有條理的串了起來,內容涉及面廣,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都為上好這節課奠定了基礎。通過這一cai課件的有機配合和教師的講解設計,很容易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服務于我們的教學之中。
授課前教師應在相關網站中先對資源進行下載,然后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應用,在應用中可以根據教學所需對資源的順序進行調整,也可以適當地進行增刪。
3、重難點突破建議:
文章詳細地介紹了白鶴梁題刻的文物價值,從而說明保護白鶴梁的重要意義。但由于我們的學生都處于農村,他們很難接觸到白鶴梁,有些人甚至連白鶴梁這一名字都未聽說過,這就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能親眼目睹白鶴梁的景觀,發自內心的愿意去了解白鶴梁的保護情況,并使之成為他們閱讀文章的內驅力,我們采用多媒體與語文學科整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在本課教學中我們借助課件為學生出示了白鶴梁題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通過課件的展示,圖文對照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白鶴梁保護的重要意義,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種種景物特點和用詞的準確性,進而了解科學家為保護白鶴梁所做出的努力。
4、應注意的方面
本單元的主題是“遺跡”。旨在引導學生走進歷史,體悟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引發學生對古老華夏文明的關注、理解和熱愛。
由于條件所限,我們的學生對于“遺跡”的了解甚少,特別的是對于涪陵白鶴梁知道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因此他們無法感受白鶴梁的美麗奇觀,因此教學本課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走近遺跡、了解遺跡的過去與現在。所以課前應讓學生多方查找資料,去了解白鶴梁,去感受它的文物價值。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教師通過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把白鶴梁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再通過閱讀課文讓他們聯想到白鶴梁的文物價值、奇妙景觀。由于課文篇幅較長,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快速瀏覽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閱讀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交流和合作,倡導個性化閱讀。
二、教學案例
1、教學背景分析
《白鶴梁的沉浮》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拓展閱讀課文,課文首先以“涪陵白鶴梁的石魚還能浮出水面嗎?”引出對白鶴梁的沉浮命運的關注,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然后說明白鶴梁的重要的文物價值,它不僅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而且被稱為“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水下博物館”;最后圍繞如何保護白鶴梁進行了重點敘述。這一課是在學生對于前三課學習的基礎上所安排的課文,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這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學時可圍繞“為什么要保護白鶴梁”、“如何保護白鶴梁”、“科學家為此都設計了哪些方案?各有何利弊?”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在學生的閱讀中教師可利用課件為學生播放白鶴梁的景觀圖片及文字資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教師可利用課件為學生出示表格以驗證學生列表的規范性與語言概括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