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設計
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講述了一個賣矛與盾的楚人由于過分地吹噓夸大使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文章短小,語言精煉,文風幽默風趣,寓意耐人尋味。
在備課時我著重思考了以下幾點,現簡要陳述如下,請各位專家指正:
1、文言文教學在小學階段的定位:古代文言文博大精深,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依據課標的要求和小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把重點放在對學生文言語感的培養和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培養上,只求意會,不過分追求精確。因此在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個必過的環節——課文翻譯上,讓學生借助課后注釋結合以往的經驗獨立自主地揣摩句子的意思,通過合作探究解疑釋惑,設計“你的譯文比我精彩嗎?”這一環節提高學生揣摩句子的能力和興趣。
2、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讀”在語文課上的重要性毋庸贅述,而“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我認為更是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文言語感的獲得、人物的內心活動、作者情感的揣摩都要靠“讀”,只是學生對文言文的誦讀還缺乏一定的方法和經驗,需要老師給予引導,為此,我在指導學生讀時將難點分解,先斷句、再重音、后定調,邊讀邊理解句子的意思、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深入理解故事的內涵。
3、講故事在寓言教學中的作用,寓言故事一般短小、情節簡單,但給人想象、創造的空間較大,因此設計講故事這一環節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說的能力,同時可以有效地使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發揮學生主動創造的積極性。
4、寓意的理解以求最大化,一則寓言集中說明了一個道理,如果就這個道理說這個道理難免有些約束了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成為枯燥的說教過程。因此,我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同學們,幫幫我!”,引導他們第一要指出這個楚人的錯誤,第二要幫他賣掉矛和盾,這樣學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要規避邏輯矛盾現象來幫助楚人賣掉貨物,每個人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樣,但每個人的方法都打上了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再通過評價,得出最好的方法,評價的目的就是糾正學生在認識上的偏差,道理都是相通的,學生自己悟出的道理總比直接告訴他們要來的深刻的多。
【教材簡析】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韓非子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講述了一個楚人由于脫離實際地過分吹噓,從而使自己陷入尷尬境地的故事。文章短小、語言精練、文風幽默風趣、寓意耐人尋味。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和對古代文學的興趣。
2、了解故事內容,能對寓意有一定的領悟。
3、進一步體會學習古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譯、讀、說來理解故事內容為教學重點,領悟寓意為教學難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出示矛與盾圖片,講解后導入課題。
二、譯文
1、出示要求:借助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與同學探討,解疑釋惑。
2、出示教師譯文(不理想):學生對照后說說自己的譯文有那些地方比老師的譯文精彩。
三、讀文
出示句讀,學生練讀
出示重音,學生練讀
揣摩語氣,學生練讀
語音范讀,糾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