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首篇。
教材分析:
本文以《當代神農氏》為題,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作我們的祖先炎帝,這是作者及全世界人民對袁隆平的高度評價。文章講述了他從1964年到1975年這10多年里,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文章從四個方面表現了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的歌頌和崇敬之情。
學生分析:
學生對寫人的記敘文已經熟悉,文章采用倒敘的方法,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結構特點鮮明,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后,可以概括每個片斷內容(或擬小標題),并通過合作探究可以總結這四個片斷從哪些方面表現了袁隆平的科學精神。
設計理念:
依據課改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人文素養,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指導,設計上體現以下幾點:
1、體現教材的思想情感教育價值:培養青少年從小立志報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通過教學發揮杰出人物的榜樣作用和本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2、體現知識傳播教育價值: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查閱資料,對水稻育種知識,袁隆平、神農氏等人物有一個再認識。
3、體現技能訓練價值: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通過四個片斷中重點詞句理解,來體會如何表達文章中心,同時學習通過幾個生活工作片斷來寫人和倒敘的手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萬籟俱寂、肆虐、晨曦”等詞語。
(2)學習袁隆平具有的堅持不懈、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
(3)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體會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讀、有感情地朗讀,達到理解本課的目的。
(2)抓住關鍵詞,體會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3)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袁隆平具有的崇高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袁隆平具有的科學嚴謹、執著追求的精神。激發學生培養自己的懷疑、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岌岌可危、沁人心脾、萬籟俱寂、肆虐、晨曦”五個詞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結構。
3、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寶雞是炎帝故里,你們知道炎帝的傳說嗎?(學生講有關炎帝神農氏的故事)。那么,同學們知道當代神農氏指的是誰嗎?(板書:袁隆平)。人們為什么稱袁隆平為當代神農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2、學生互相交流,掃清文字障礙。
3、小組合作讀課文,讀中鞏固識字,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4、學生根據預習情況介紹袁隆平的事跡。
5、教師簡介袁隆平。
三、理解課文
1、再讀課文,熟悉內容
2、根據每部分內容。
3、分四個片斷來分析。采用小標題的形式把握其內容。
(片斷一:奇思妙想;片斷二:迎難而上;片斷三:艱難尋找;片斷四:終獲成功。)
同學們可自行設計小標題,但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要能夠概括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標題力求簡潔、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