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田園雜興》教案
(一)概述
(四時田園雜興)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樂趣》中的第二主課。本課是一篇古詩,講的是描寫農村 自然景色和一般生活的內容,較全面地反映了勞動的艱辛,勞動的歡樂,贊美了農村勞動者。古詩內容鼓勵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懂得在農村,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需要勞動,人人愛勞動。設計理念:整首古詩爭取在一課時里完成。學生在各種情景下,利用已掌握的文字學習工具學習課文中的生字。以讀為主,以讀促悟,以語言運用為中心,說寫結合,仿編、續編或創編出與本課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或小片斷,在讀寫的過程中進行思維深層次加工訓練。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二、2、過程與方法
1、能夠提出不認識的生字朋友,進一步掌握和體驗識字的方法;
2、能夠通過自主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動腦思考、同桌交流、表達反饋的課文學
過程,體驗和感悟探究的一般過程;
3、能夠通過仿、續或創編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意見或看法;
4、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將生字識記方法或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愿望,體驗協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2、認同從小樹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參與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12-14歲的兒童,思維活躍,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對語文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
2.學生在學習中隨意性非常明顯,渴望得到教師或同學的贊許;
3.學生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經歷和勞動體驗,比如自己整理書包、系紅領巾、幫助家人做家務等;
4.學生已有較好的自學生字詞的能力,能借助事先查到的資料閱讀拓展材料;
5.學生能根據提示仿、或創編古詩,并樂于表達。
四、教學策略
1.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a.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己提出不理解的主詞組或詩句(問題),在其他同學的幫助或教師的提示下采用以前掌握的拆字理解法進行理解(解決問題);b.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己提出問題(如什么是梅?)通過同桌討論和教師對重點詞句(如:“過了幾天”、“自己去游吧”)的點撥,學生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學交流(問題解決)。
2.自主學習策略: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拓展資料和進行創新寫作,在深入理解課文主題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識字能力和寫作水平,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
五、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教學ppt、打印的拓展資源、自制教學圖片。
知識點
學習 目標 媒體 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