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此文章已經被加入小學課本中。課文內容
有人受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里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后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后,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跡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么,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為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制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于化學實驗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一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有什么關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 ,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