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的第一課《賣火柴的小女孩》。一、作品解讀。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傳世之作,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我認為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說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細細的火柴點燃美麗的幻覺世界的那一刻,這一刻,小女孩不僅點亮了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同時也點燃了溫暖與光明。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萬萬個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是社會生活中被壓榨、被欺侮、被*視的弱者。安徒生筆下的小女孩形象是一個弱者頑強不屈的抗爭與追求,這是安徒生自身的寫照。這個氣息可聞、身形可見的小女孩,她的可憐、她的孤苦激起了讀者徹入心底的同情,與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童話世界里,安徒生對小女孩憐憫的愛最終變成了一種撫慰的愛——小女孩在痛苦的極點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給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愛,那就是是到天堂過一種沒有寒冷、沒有饑餓的日子。
二、解讀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以及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方法與過程目標:通過對比、想像、朗讀等多種方法,增強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重點:感受賣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激起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設計理念:
1、對于這樣語言凄美、情感強烈且富于變化的文章來說,“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我們寫文章,注重傳情達意。每一篇課文,總有它的立意所在,或深奧,或淺顯,但小學生由于年齡、閱歷等各方面的原因,對課文的理解常停留在表面上,或者只是聽老師說,而不能產生與之相應的心弦共鳴,不能真正體悟文意。本篇課文我主要運用對比教學,讓學生體會文章用詞遣句的準確,體會作者蘊含的內在的深厚情感,
四、環(huán)節(jié)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設計本課時充分考慮了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課時讓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礎上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將本節(jié)課分以下幾步進行:
一、走進安徒生,感受安徒生童話。
1.課前查閱的有關安徒生的資料,感受“童話大師”安徒生的偉大。
2.一入課,我的導入是這樣的:有人說安徒生的童話,就是一部世紀交響樂,優(yōu)美的詞句、奇妙的想像,讓人陶醉在音樂的海洋;有人說安徒生的童話,就是一部走訪世界的游記,每讀一則童話,就有一束陽光射進我們的心靈;他的童話中有對假、惡、丑的揭露、鞭撻,但更多的是對真、善、美的贊揚和向往,從而給人以朝陽般的溫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今天,我們來讀一讀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二、走近小女孩 感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