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
在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時,一學生提出:“凡卡沒把地址寫清楚,爺爺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結尾為什么這樣寫呢?”文章似喜實悲的結尾確實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于是,我抓住契機,激發疑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是呀,凡卡懷著強烈的愿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想到爺爺是永遠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運又將怎樣呢?”回答中帶有明顯的同情、悲痛的情感。這時,我又把提問回到剛才那位學生的疑點上,我說:“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文章這樣結尾的用意是什么呢?”
這時,學生思維異;钴S,有的說:“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個不能實現的夢!庇械恼f:“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著不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學生對凡卡的“命運”展開的求異思維,激起了他們情感的漣漪──對凡卡的同情。
《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這篇文章是100多年前俄國著名的作家契柯夫寫的一篇小說,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由于沙皇政府殘酷統治,社會非常黑暗,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深受老板剝削壓迫,連兒童也不能幸免。由于時代的不同,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易理解。
我教《凡卡》一文時,主要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覺。為了讓學生更好了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發他們對凡卡憐有的同情心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憎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我還著重引導文中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系起來,然后讓學生對比,發現問題、產生疑問,最后討論解決,這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文章的插圖描繪圣誕節前夜,凡卡等老板一家人到教堂做禮拜時,偷偷地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有一個昏暗的神像,兩邊高大的鞋架上擺滿了楦頭……而文中有一句“我原來跑回村子后,可是我沒有鞋穿,又怕冷!碑斨v到這里時,有的學生就問:“鞋店那么多鞋,凡卡為什么不拿一雙來穿呢?”有的學生就說:“老板十分兇殘,有一次伙計叫他去偷黃瓜,結果被老板毒打一頓,況且一雙鞋比黃瓜還值錢!庇械恼f:“鞋是老板要賣的,凡卡這個孤苦零丁的孩子,哪能買得起?”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疑問,我接著問:“那樣的大冷天,凡卡雙腳都凍紅了,為什么不送他雙鞋呢?”經過討論,學生就明白,有錢人是不會同情、可憐窮孩子的,而窮孩子只有受虐待,可見這個社會多么不公平、不合理!
《凡卡》教學反思
今天,我本來準備上《凡卡》這一課,可是沒有上成。原因是孩子們沒有完成預習作業,影響了我的情緒。
但是,當我冷靜下來之后,我感到深深的自責。一個老師怎么能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呢?這一節課就是孩子們不預習,按照我的思路也一樣可以上成功的。∵@件事情說明什么?說明我的修為不夠,孩子們沒有預習,難道就沒有上好課的辦法了嗎?這不是無能還是什么?
帶著深深的自責,我在上課后的25分鐘時,開始了教學。我首先讓孩子們把凡卡的信完整的找出來(這就是預習作業)。然后小組討論,從凡卡的信里看出了什么?孩子們都說凡卡的命運很悲慘,值得同情。我進一步提問,凡卡是做什么的?孩子有的說凡卡是傭人,有的說凡卡是奴隸,有的說凡卡是做工的,只有少數人說凡卡是學徒。我抓住孩子們對凡卡身份的模糊,直接問孩子們,我們為什么會認為凡卡是傭人、奴隸、做工的?孩子們開始了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凡卡雖說是學徒,可是他做的就是傭人和奴隸做的事情,所以大家對凡卡的身份認定不清。本來是孩子們的模糊認識,但是由于我的正確引導,使得孩子們對凡卡的認識清晰了,并強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