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難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教學
資源 投影片、小黑板、中號黑板 教學
方法 小組交流
講解 課時
安排 2
拓展
延伸 1、把課文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讀一讀,說說什么地方寫得好,為什么? (學生可暢所欲言,在品評之中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2、讀寫結合,發展技能。 (鼓勵學生運用前后照應的寫法,寫一篇寫人的短文,要求通過一個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
板書設計 2、十六年前的回憶
被捕前
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1927年4月28日 回憶 被捕時 4月28日
被捕后
首尾照應
忠于革命 對革命有堅定信念 不畏強暴
教學反思
課節( 1 ) 2、十六年前的回憶
活動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活動重點 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活動難點 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資源準備 投影片、小黑板、中號黑板
教學活動設計 補充內容
活動一、談人物
目標: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過程:
1、交流搜集的有關李大釗的資料
2、師補充、簡介李大釗
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張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種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4月28日反動派絞死了李大制。這篇文章是李大鍘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當時正是李大制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
3、今天我們學習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誰能結合課前預習,說一說題目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憶”? (回憶錄)
活動二 初讀課文 整體感悟
目標:再讀課文
過程: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李大釗的哪幾件事?
2.指名檢查初讀和預習情況。
(1)正音:待會兒、沉著
(2)指名回答思考題。 (課文主要講了李大釗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講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教學設計(續頁)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補 充 內 容
第二段(第2—7自然段。)講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第8—18自然段)寫父親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第19—30自然段)講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第五段(第31—33自然段),寫父親被害之后的情形。
活動三:探究
目標:學習一、二自然段
過程
1.指名讀第一段。
“被難”是什么意思?(遭受災難的意思,這里指李大鍘同志被害前的中國是怎樣的?(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占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這一段是文章的開頭,主要講了什么呢?(講我永遠忘不了十六年前父親被害這一天。)
2.指名讀第二段。
(1)父親平時是怎樣對待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總是耐心他講給“我”聽)這次為什么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峻,不是向孩子們談心的時候,而且燒毀文件的事情是很難向孩子說清楚的。“含糊”指說話的意思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