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后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被捕、被審兩部分是重點。教學時通過重點讀,反復讀來了解李大釗的精神。
2、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是重點,也是難點。主要通過勾畫,抄寫前后照應的句子,反復朗讀的方法來解決。
三、教學準備。
1、李大釗的圖像及李大釗犧牲的片斷的課件。
2、學生收集關于1927年的背景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解釋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誰能結合課前預習,說一說題目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憶》?
2、結合課前查閱資料,請同學們談談對李大釗的了解,不全面的教師適當加以補充。
二、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找中心句。
(教師設計一個問題:李大釗在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樣的力量占據著他的心?學生會很快找到答案:是對革命事業的信心。)
2、圍繞“信心”一詞,展開聯想。
(引導學生圍繞“信心”一詞,聯想到戰爭年代革命英雄黃繼光、劉胡蘭、董存瑞……是因為他們對革命事業有著堅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業必定會取得勝利,才使他們在敵人面前英勇無畏,將生死置之度外。)
3、從文中找出值得深入理解的句子。
師:在每件事的敘述中,都有值得深入體會,揣摩的句子,有的是寫人物的神態、語言,有的強烈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對李大釗人格美的認識。
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在課本上勾畫、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既要交流對重點句的感悟、理解,還要交流朗讀體會.(每組匯報時,對學生認識模糊的老師要加以適當的指點或引導討論,使學生對重點句能夠正確的和比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體會,學生如果說漏了,老師要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對學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師不要拒絕,仍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
(體會要點:一是李大釗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當時局勢的緊張。)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 體會要點:①李大釗知道局勢的嚴重性,知道自己身處的危險;②李大釗知道自己的責任;③李大釗堅決不離開北京。從句子中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和臨危不懼的精神。 朗讀要點:要讀出堅決的語氣,要讀好兩個反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