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回顧·拓展二
交流平臺本次“交流平臺”要引導學生交流以下內容:一是通過閱讀課外書和向長輩調查了解到的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二是本組課文的表達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獲。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閱讀“交流平臺”中的對話,理解對話的意思。然后要緊密地結合本組課文展開交流。第一個交流的內容即本組專題──民風民俗,要引導學生結合四篇課文和課外搜集的資料,交流不同地區的節日風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風俗習慣。在交流時,還可借助一些圖文資料,加深印象,領悟其文化內涵。第二個交流的內容是四篇課文的表達特點。老師應有意識地在每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把握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基礎上,發現和梳理表達方法。在此次交流過程中,要結合具體課文內容加以體會,并鼓勵學生在今后習作中嘗試運用。
教師要把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貫穿在以后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還要延伸到課外,與學生的課外閱讀結合起來,組織學生進行佳作賞析,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習作水平。
日積月累
本次“日積月累”安排了兩首古詩: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寫元旦,一首寫中秋節,兩首詩與本單元主題和課文內容有緊密的聯系。目的是拓展課文內容,感知不同文體表達節日風俗的方法和語言特點,繼續增加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積累。
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教師相機指導。對于詩的意思,學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講。最后鼓勵學生熟讀成誦。
趣味語文
本次“趣味語文”編排的材料,是三種文體的變化,閱讀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領悟到標點符號的妙用。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清明》,標點符號略作改動,竟變成一首絕妙的小令,標點符號再作改動,又變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劇。而且文體變了,基本意思不變。可見標點符號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想一想,再說說自己的理解,有趣之處在哪里,然后說說體會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語文的材料(或關于標點符號故事的材料),老師相機補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賽,是上海隊和廣東隊對壘。比賽結果一出來,有一位記者便連夜趕寫了一篇新聞報道,并且用了一個醒目的標題“上海隊大敗廣東隊得了冠軍”。結果,有的讀者說是上海隊勝了,有的讀者說是廣東隊勝了。你知道他們分別是怎么斷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