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教學設計
藏戲的形式也大有可說之處,僅面具就多樣而且表意豐富,這有點象京劇,借助臉譜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過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臉上,藏戲佩帶的面具造型粗獷、抽象。從形狀上分,藏戲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體的,而質地則多為皮革、絨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顏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陰險,紅色代表權力,黃色代表智慧……傳統悠久,博大精深,這就是藏戲得以傳世的根本所在了。
盡管短暫的接觸,使得我至今還沒有完整的欣賞過一場藏戲。但是以采訪為機緣,在視聽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戲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經注入了額外的意義,它也將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二)安徽的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 黃梅戲源于黃梅采茶調. 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 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鄰農村流行采茶歌(亦稱采茶調), 因民間社會交往, 流傳于安慶地區, 與多種民間藝術結合, 形成民間小戲. 辛亥革命后, 黃梅戲在京劇鼻祖程長庚故里、素享“戲曲之鄉”美名的安慶府懷寧縣一帶植根, 汲收了京劇、徽調的營養, 受到當地風土、人情、語言的影響, 使她得到了豐富和升華. 新中國成立以后, 在安徽省境內, 由政府組建了省、專區、市、縣專業黃梅戲劇團, 保護、啟用和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 黃梅戲即成為安徽的主要地方劇種.
已故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一代名優, 領銜黃梅戲劇壇以后, 把黃梅戲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中國臺灣演出, 轟動了整個中國臺灣;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 稱贊黃梅戲唱腔“渾厚優美, 簡直像一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 韻味清新, 別具風格”. 尤其是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優秀劇目拍成電影后, 影響遍及全國, 先后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組建了五十多個專業黃梅戲劇團. 當今, 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
輕歌曼舞、賞心悅目的黃梅戲是地道的來自民間的藝術. 她的表演質樸細膩, 真實活潑;她的語言樸實無華, 通俗易懂;她的曲調優美流暢, 明快抒情. 加以道白多用安慶官話, 地方生活氣息濃郁, 更顯黃梅戲特色.
(三)河南的豫劇
豫劇, 原稱“河南梆子”, 因為河南省簡稱“豫”, 解放后定名為豫劇, 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自看到有關它的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 余年歷史. 清代末年, 它已遍布河南全省. 建國后更以罕見的速度發展壯大, 遍及河南城鄉各地, 并分布中國臺灣、新疆、甘肅、陜西、湖北、山西、山東、河北、四川、江蘇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 至80 年代中期, 豫劇從演出團體、從業人數、觀眾數量等諸多方面, 躍居全國300 多個地方劇種之首.
豫劇藝術的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 質樸本色, 雅俗共賞. 豫劇音樂豐富多彩, 唱腔屬板腔體. 唱詞通俗易懂, 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
豫劇傳統劇目有近千出, 在今天比較流行的傳統劇目有《抬花轎》《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秦香蓮》等;現代戲劇目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小二黑結婚》《祥林嫂》《紅色娘子軍》等.
當代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豫劇五大名旦”, 代表五大風格流派. 活躍在當今國內豫劇舞臺上的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榮、陳淑敏、李樹建、朱巧云、王紅麗等11 位豫劇表演藝術家先后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