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1.借助“龍語語文”資源輔助教學,將平面的語言文字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運用了“龍語語文”里大量的關于過春節的實景圖片、影像,給學生予視覺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縮短了學生時空距離。
2.借助龍語電子課本輔助教學,在分析課文時,借助電子課本出示重點段落,讓學生找出電子課本里的關鍵詞語,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討論疑難句子的含義,推敲詞語句式表達效果,培養了學生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等抽象思維能力。
3.利用“龍語語文”廣闊的教材資源查詢相關資料,不失為拓展課堂,進行綜合實踐的一個很好途徑。有了網絡中豐富的素材、資料,我們可以把課堂延伸到更深遠的空間,給學生提供關于各個民族節日習俗的信息,利用豐富的資源,向學生提供關于各民族春節習俗的資料、圖片、研究網站等網頁鏈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描寫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學情分析】
每年的春節對孩子來說比較熟悉,可遙遠的首都居民是怎么過春節的?距離農村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雖然六年級的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但受年齡限制,生活范圍比較狹小,閱歷淺、實踐少,認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們了解北京春節的相關資料非常的狹窄,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因而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發揮 “龍語語文”優異資源,借助“龍語語文”平臺,既調動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激發出他們的探知欲,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
3.學習作者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從整體把握內容,了解春節習俗。
2.通過“龍語語文”網絡優異廣闊的資源輔助教學,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氣氛,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中蘊涵的民族文明和傳統美德,激發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
2.利用龍語資源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更多的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學習作者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龍語資源庫資料鏈接。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利用視頻,創境導入
1.播放課件:欣賞一段視頻。
(運用“龍語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材資源知識拓展里其他拓展模塊——過年的視頻資料。)
觀看過后,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說說理由?喚起學生對春節時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
2.那你們見過首都北京的孩子是怎么過春節的嗎?播放童謠(引用“龍語語文”教材資源知識拓展里的童謠和民謠):
過春節的民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