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說課稿
設計理念: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一個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教師則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實踐中,應力求做到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和諧統一,要堅持以“讀”為主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培養語感,通過與文本的多維對話,來感知文本所蘊含的哲理。因此,本課教學最重要的責任不在于“教教材”——讓學生理解和領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為憑借,讓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經歷“發現奇怪現象→產生見解與疑惑→深究內在原因→產生自己的體驗感悟→提升認識水平和精神世界”的過程,即讓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及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去發現、去思索、去感受、去體驗、去建構起他們自己的認識。
設計思路: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課文,是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寫的一篇中心突出、內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寫“我”于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高個子種樹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時顯得不按規律,漫不經心,于是心中生出許多疑團。后來通過與種樹人的交流才明白原來種樹人貌似不懂規律、缺乏愛心的種種舉動恰恰是為了讓樹木自己學會適應不確定的環境,以便更茁壯、更堅強地成長。種樹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動,并從中感悟到人的成長其實也是如此:唯有經得起各種不確定因素磨練與考驗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練就獨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頑強、更燦爛地生活與成長。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莫名其妙、語重心長”等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種樹人的用心。
3、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寫法。
4、在對種樹現象及緣由的學習探討過程中,領會種樹人語重心長的話語,受到生活與成長的啟迪,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
全文借種樹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飽含深遠的意味。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含義,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教學設計:
第一版塊: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對于桃花心木,我們這兒的孩子可能了解不多,所以一開始就揭示課題,讓學生初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來了解。
2、朗讀描寫桃花心木的句子。并利用課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圖片,老師補充有關材料。指導朗讀,感受桃花心木的高、直、美。
3、在理解課題之后,再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點明哪一部分是寫高個子種桃花心木的。
第二版塊:深入重點,品讀感悟。
1、他是怎么種桃花心木的呢?自由朗讀課文第三至十自然段,讀著讀著,你們有什么發現嗎?這個高個子種樹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們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樣?(板書:天數不定、水量不定、時間不定、苗數不定)
2、如果這個種樹人就生活在你的身邊,你發現他是這樣種樹的,你對他的表現會有什么看法或疑問?
3、作者和你們一樣,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當他發現高個子種樹人種樹有許多奇怪的表現時,心中產生了許多疑問,而且也一股腦兒向種樹人倒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