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弈》教學案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想、新方法,尤其是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愉悅學生的身心。否則,將錯失良機。下面我來講一個新近發生的案例。
師: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同學們對于《學弈》這篇文章有什么疑問提出來吧?
生甲:老師,為什么要把《學弈》這篇古文,放在主題是“體育”的這一單元呢?
師:誰能回答他的這個問題?
生乙:下圍棋也是體育運動。
師:中國下圍棋最好的人是誰?
生丙:是聶衛平。
師:你一定下過圍棋吧?
生丙:是。
師:聶衛平是當今的金牌選手,弈秋是古代的金牌選手。讓我們一起背誦課文的第一句。
生齊背:“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師:背出銀牌的感覺了。再齊背一遍,試試能不能背出金牌的感覺?
生又齊背了一遍。(背誦的效果好多了。)
課后反思:學生甲提出問題之后,教師感到比較突然,多少覺得他提出的問題游離出了文本之外。沒有及時表揚他的這種好問的精神,而是找其他學生來作答。課下老師上網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發現對于圍棋是不是屬于體育運動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
當今圍棋已被確定為智力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中國棋院院長王汝南說,這不僅因為在前蘇聯時期,國際象棋等比賽項目就一直被列入體育運動范疇,更為關鍵的是,智力運動會本身的競技性充分體現了其作為體育運動的特點。相比于奧運會,世界智力運動會作為一項競技性賽事活動今年是第一屆,但智力運動作為一種娛樂休閑活動,在世界各國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在我國,據《孟子•告子上》記載,戰國時期就有:“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可見那個時候,智力運動在我國已經相當普及,尤其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觀念的深入人心,人們逐步認識到:無論體力運動還是智力運動,二者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就像運動員在進行體力運動時需要智力的指導和支持一樣,在進行智力運動時同樣也需要有良好的體力作保障。在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上圍棋將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并將產生3塊金牌。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上,圍棋也將毫無疑問地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只是尚未確定獎牌的數量。
回顧當時上課的情景,我的做法有些草率,要是當時陳言:”我也不大清楚,請同學們課下查查資料,我們再來探討。”倘若如此,該有多好?印度古代有諺語說得好:“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在課堂上及時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豈不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教師們能以我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