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4、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致描寫和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具體描寫“日子匆匆過去”的句子的含義。
難點:由于人們語言習慣的變化,把句子讀通順成為這篇課文的難點。
教學準備:
1、準備一組記錄著孩子們成長的足跡的照片。
2、收集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特別的禮物,那是記下你們成長的足跡的一組照片。
(播放課件,老師解說照片)
大家看了這組照片,有什么想法?
生:剛進小學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們還是個娃娃。現在讀六年級了,我們也長成少男少女了。六年的光陰過得真快啊!
師:小學六年時光,一眨眼就要從我們身邊匆匆而逝了,想不想留住時光飛逝的腳步,讓我們的小學的日子再長一點?可是,這樣的想法能實現嗎?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因時光飛逝而嘆息的現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板書課題
自評:引入新課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這節課用同學們一到六年級的一組照片導入,吸引了全班同學所有的注意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從這一組照片里真切地感受到了時光的匆匆流逝,容易讓學生與作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二、揭示課題,引起探究
“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什么時段用到“匆匆”這個詞?那么,作者所說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篇課文,邊讀邊思考。
1、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想要告訴我們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自然段講的是什么內容?
匯報交流
四、深入探究,感悟詩情哲理
(一)學習第一、五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自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生: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師:這個句子還出現在哪一個自然段?
生:它還出現在第五自然段,起到前后呼應的作用。
師:作者回答這個問題了嗎?
生:作者用二、三、四這幾個自然段來具體回答了這個問題。
(二)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
1、學生仔細研讀二、三、四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劃出來多讀幾遍,再想一想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在書本上的空白處寫出來,注意聯系實際來說體會和感受。
2、學生自讀自悟之后,四人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朗讀。
①生:我感受最深的是“八千多日子”這個詞。我從“八千多日子”這個詞猜想作者當時應該有二十多歲了,但是他覺得二十多年的時間轉眼即逝,就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寫得太形象了。
師:想象針尖上的一滴水有多大,用一個詞形容它。
生:渺小。
生:微不足道。
師:很好!再想象它消失在大海里,也用一個詞來形容。
生:悄無聲息,無影無蹤。
師:這時候,作者為什么覺得“頭涔涔而淚潸潸”?
生:作者對溜走的日子感到非常無奈,非常傷感,汗水不斷地流下來,眼淚也不斷地流,所以用“頭涔涔而淚潸潸”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