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月光曲 教學設計
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教學策略
1.自主質疑,援疑引思。
這就是貝多芬親自為窮苦的鞋匠兄妹彈奏的舉世聞名的鋼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聽了大音樂家為窮兄妹演奏這件事,一定有問號冒了出來,令你產生了什么疑問呢?
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呢?
是因為盲姑娘兄妹特別幸運嗎?
為什么彈了一曲之后,還要再彈一曲呢?
【設計意圖】隨著學習的進程,及時讓學生的思維之火燃燒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師的點撥。給學生學習提問的機會與時間,學生的質疑能力才會日益提升。我們的語文學習有時候是老師的自作多情,自以為是,而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人的存在與他們那個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實的感受。
2.默讀課文2——8自然段,簡單寫寫批注。然后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課堂之上的靜思默想與小組間的交流不應當是形式的點綴,而是課堂特定時空之中學生不可重復的學習體驗,是課前的預習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師的引導與培養,不斷提高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解讀二種聲音——鋼琴聲和談話聲。
①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的時候,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
他會想:這們一所簡陋破舊的茅屋還有人彈奏我的曲子,真新鮮——好奇。
彈奏得斷斷續續,特別不熟練,糟蹋我的曲子呢——別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點別扭的驅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聽到了談話聲。
【設計意圖】與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說出他們的心聲,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這是與文本會晤必須的閱讀心理。
②學生自選角色,朗讀純對話內容。(出示純對話內容)
“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a二個感嘆號,說明盲姑娘感情強烈。為自己彈不好這首曲子而著急。特別渴望聽到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個特別愛音樂的人,聽別人彈過幾遍,自己就能大概彈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別熱愛音樂,聽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夢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太窮。”
a愛音樂的人竟然因為窮困而不能滿足自己聽音樂的愿望,實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對妹妹充滿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窮困:住茅屋、舊鋼琴、微弱的燭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a盲姑娘特別體諒哥哥,是個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
c窮兄妹倆手足情深。一個謊稱是隨口說說,一個真心充滿歉意。
預設1,由“隨便說說”的理解逆推,追問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隨便說說的”?從而,深入語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蘊含的感情。
預設2,學生如果學習能力強,可以自己自由談感悟,互相補充更正。
③展示朗讀。
【設計意圖】用充分的讀拉動學生的思維,使感悟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含。兄妹倆的談話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倆的摯情真愛打動了貝多芬,也更能體現貝多芬是個為窮苦人演奏的偉大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