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一、教學目標: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弄清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1.探究貝多芬情感變化的原因。2.感受音樂的旋律和魅力。
四、教學策略
1、以讀促悟策略:在教學中,實行多向互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貝多芬樂曲音樂的魅力。
2、情境創設策略:主要通過ppt課件展示文章重點句段,并結合《月光曲》音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當中。
3、適時引導策略:因為本課容量較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現文本內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師敘述相關文本,自然過渡的辦法,突出本節課的教學中心。
四、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貝多芬《月光曲》
五、教學過程
(一)圖片激情,揭示課題
教師出示貝多芬的照片,并通過感情敘述導入新課。這樣設計的原因是考慮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短,對第一課時的學習不系統,在學生讀熟課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文章主人公拉近師生與文本的距離,給聽者一種融合的感覺。
(二)精讀探究,體會感情
1、敘述故事,領會“平靜”
教師敘述貝多芬演出結束后散步的情節,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當時輕松平靜的心境。之后教師在通過敘述貝多芬聽到有人斷斷續續彈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聽到了對話——課件出示對話。
2、品讀對話,領悟“感動”
引導學生品讀人物對話,體會兄妹倆的互相體貼,并通過想象貝多芬的心理活動,體會兄妹倆的手足之情給貝多芬帶來的感動和他對兄妹倆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3、思讀語言,領悟“激動”
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沒有馬上離開,又要彈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這樣做呢?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找到盲姑娘的語言,課件出示語言,學生通過品讀,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對音樂的理解,領悟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動心情及借助月光譜曲表達心情的現實,再次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引導學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領悟語言的情感,品出語文的味道。
(三)品讀揣摩,入畫悟情
1、默讀課文,想象畫面
課件出示課文第九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自己默讀本段,想象眼前出現的畫面。
2、朗讀句子,想象旋律
學生朗讀皮鞋匠的聯想部分,描述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樂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通過激勵評價,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體驗,努力走進畫面描述的意境中去,從而再次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學生閉眼欣賞,感受音樂震撼人心的力量。
4、機動:在樂曲聲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激情敘述,總結下課
附:板書設計
26.月光曲
平靜、悠閑—————→感動、同情—————→激動、激情噴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