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拓展七》綜合資料
《回顧·拓展七》教學建議
【交流平臺】
這次“交流平臺”可分兩個層次進行:一是教師有意識地在每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引導學生與以前學過的有關動物的課文進行比較。如,《跑進家來的松鼠》一文,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與《松鼠》比較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二是在本單元學習結束后,總結這一單元課文的特點,組織學生與《白鵝》《貓》《松鼠》等課文相比較。后一次的比較可分寫法與內容兩方面,對相同點與不同點分別進行對比。
從寫法上講,豐子愷的《白鵝》表現的是白鵝高傲的特點,最初抱回家時的“高傲”的姿態、“嚴肅鄭重”的聲調、“大模大樣”的步態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茍”的吃相等都是圍繞這一特點來寫的,這樣的寫作特色與本單元的幾篇課文是不同的;其次,作者語言幽默風趣。《貓》這篇課文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一是表達了作者對貓喜愛的感情,愛同兒女,這一點與本單元的主題是一致的;二是作者用具體的事例來表現貓的性格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又與《跑進家來的松鼠》有相似之處。《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都較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它在準確說明的前提下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向讀者介紹了一只可愛的小松鼠。
從內容上講,這些課文的重點是介紹這些動物的特點,而本單元的課文側重于通過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來展示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這是兩者比較大的區別。不過,盡管側重點不同,但蘊含在這些課文里的那種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這是共同的。
【日積月累】
“日積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詩,目的是繼續增加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積累。
李賀寫的《馬詩》共二十三首,此詩是第五首。這首詩通過詠馬、贊馬以及感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此詩在比興手法的運用上特別有意味。“燕山”,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鉤”,是一種彎刀,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含有思戰斗之意;“何當”,何時才能夠。“金絡腦”,用黃金為飾的馬籠頭,屬貴重鞍具,象征馬受重用。這首詩的大意是:塞外大沙漠里,黃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猶如皚皚的白雪,燕山山頭彎彎的月亮像鉤子一樣掛在天空。什么時候才能戴著黃金籠頭,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通讀順。不理解的地方,教師相機指導。對于這首詩的意思,學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講,最后再讓學生熟讀成誦。
【課外書屋】
這次“課外書屋”重點推薦的是《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一書。這本書2000年在法國出版,很快就被譯成德、日、英等文字,先后在全球29個國家發行,以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億萬大小讀者。2002年6月,中文版面世。
這本書的主人公名叫蒂皮,法國人,從小與身為攝影師的父母在非洲生活,擁有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朋友,大到大象,小到蚱蜢。她不僅敢與豹子親密玩耍,而且還敢和變色龍親吻,她甚至敢在猞猁身上休息,和蟒蛇盤坐在一起,與趴在自己胸口的大蛇對視。這些鏡頭都被她的父母拍下來,發表在《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里。蒂皮在這本書中說:“我會跟動物說話。我的天賦就是與動物相親,當然,也不是跟任何動物都合得來,我只跟非洲的野生動物親。我用頭、用眼睛和它們說話,用心靈與它們溝通。可以看得出,它們懂得我的意思。它們在回答我。它們做出一些動作,或者是用眼睛看看我,好像它們要說的話都從眼神里表達出來。我就是用這種方式了解它們,有時甚至跟它們交上朋友。”蒂皮非常自豪地認為:“我的本事有點兒特別,我知道這是一筆很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