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教學案例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綴文者的“情”在“辭”中,觀文者由“文”“辭”而“入情”,“文”是連接“綴文者”和“觀文者”的紐帶。劉勰言簡意賅的揭示了寫作與閱讀的規律和路徑。閱讀教學中的“文”——文本,它在認知方面的作用應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習得知識的憑借;2.作文練習的范例;3.理解意義的根據;4.溝通心靈的渠道。作為閱讀教學主體的學生,其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活動的過程,閱讀教學必須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皮亞杰經過大量的觀察、實驗,發現兒童智力發展的進程中存在著結構特征。也就是具有這樣一種特征——仿佛是“一種內部網絡,一旦給定的思維內容進入了這個網絡,這些思維內容就會沿著此種內部網絡立即自各個方面同時散布開來了。”心理學中的“結構”對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啟發,《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對結構是這樣表述的:“事物系統聯系的諸要素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組織方式或聯結方式。”“結構有以下特征:(1)穩定性。(2)有序性。(3)形式特征。”閱讀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走向文本,通過“審”、“品”、“悟”這樣的閱讀教學結構,解讀文本,習得知識,提升語文素養,涵養品性,體驗生命成長的過程。關于作文的篇章、修辭等知識和文字表達的人文、自然知識等要靠“審”——由審題開始到段落結構進而審視全篇,吸收文字負載的內容,仔細審查,辨別真偽,開闊視野;對文章意義的理解要靠“品”——通過品讀詞句,不斷地向文本提問和尋找答案,努力弄清和還原作者表達的原意;對于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心靈感受、精神追索和人生感悟等要靠“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語言文字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風貌。
本文試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第二十三課《最后一頭戰象》為例,談談“審 品 悟”閱讀教學結構的實踐方法。
《最后一頭戰象》是著名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配上象鞍,來到打洛江邊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審·視
“審”有仔細觀察和精細的意思。“審”在這里是:1.通過審題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意思;2.辨別知識真偽,獲取知識信息的意思。
1、審題
(1)寫題。邊寫邊思考,這樣一個題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寫,進行寫字訓練;思考,讀寫結合,由課題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為下面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打下情感的和篇章結構方面的基礎。
(2)讀題。提問:重讀“最后”說說體會到什么?重讀“戰象”說說體會到什么?課題的關鍵詞是“最后”和“戰象”,“最后”一詞讓人體會到悲壯,“戰象” 給人威武之感。提問:那么課文哪些部分表現出悲壯,哪些部分表現出嘎羧是一頭“戰象”呢?課文寫了嘎羧的哪些事情?這樣就從整體上讓學生把握了文本的重點和情感基調,為學生高效的語文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教給了學生由題目入手把握文本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