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案例設計
教學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我們應該讓學生在習得語言工具的同時,感受到人文的熏陶,讓學生在人文情感的沖擊下,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2、“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設計“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閱讀體驗中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3、“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教者抓住時機進行恰當地點撥和調控,充分體現“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
教學對象分析: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關于動物的三篇文章,初步感受到動物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給人幫助,人與動物應該和諧相處。
教學內容分析:
《老人與海鷗》一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昆明一位叫吳慶恒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喂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后,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的,并進行語言積累。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2)通過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
教學策略:
1、把學習重難點定位于“感受情感、揣摩寫法”這兩方面,對教材作了兩條線索、兩個板塊的處理:一條是感受情感之線,一條是揣摩寫法之線;一個是老人愛海鷗的板塊,一個是海鷗愛老人的板塊。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兩條線索交融得天衣無縫、兩個板塊不漏痕跡地銜接和過度。
2、巧妙地設計板書,清晰地反映兩條線索、兩個板塊。
板書:
喂海鷗、喚海鷗、談海鷗
老人 與 海鷗
念(愛)
3、 布置學生課前了解海鷗的相關科普知識,搜集“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增強感性認識,從而激發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媒體: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文字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了解老人與海鷗之間有著怎樣的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是怎樣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的。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理解思路
1、師: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老人與海鷗》,誰來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恒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喂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后,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