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一、閱讀教學的“補白”
全文前半部分寫的是老人怎樣對海鷗,后半部分寫得是海鷗怎樣對老人。備課時,我在冥思苦想:老人怎樣對海鷗?海鷗又是怎樣對老人呢?這個“怎樣”到底用什么詞好呢?我想到了老人“愛、照顧”海鷗,海鷗“尊敬、尊重”老人等詞語,但還是總感覺這些詞語太平凡,不能表現出自己讀過文本的那份激動。絞盡腦汁后還是沒有答案,只好來到了課堂,第一課時,與生交流發現,同學們在歸納課文主要內容(老人怎樣對海鷗?海鷗怎樣對老人?)時所用詞語不同,但都有道理。我靈機一動,為何不采用“補白法”教學,這樣既可以有課堂生成,又可以解決我心中的困惑,何樂不為?
教學實踐發現:我的靈機一動是正確的。細讀文本開始,我設計板書“老人()海鷗”,然后出示課文中的句子印證“老人愛海鷗”,再說出這是運用了寫作中的什么描寫方法。即老人()海鷗,句子()(說出理由)──()描寫
例:老人愛海鷗
句子:“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練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保ㄈ齻“褪色”體現自己的簡樸,但還是買餅干并且制成餅干丁給海鷗吃)──外貌描寫
生1:老人顧戀海鷗
“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鷗群,眼睛里帶著企盼”──神態描寫(生的理解:這句話中的“企盼”最能突出老人顧戀。)
點評:我在備課時肯定沒有想到這個“顧戀”詞語,生動,形象。
生2:老人把海鷗當做財富
“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神態描寫(生的理解:當人們發現有價值或者寶貴的東西時才會眼睛發光,所以老人把海鷗當做寶貴的財富。)
點評:原來財富這樣簡單,在孩子的眼里只要喜愛的東西都是財富。童心真是天真無邪!
生3:老人把海鷗當做親人
“您認得出他們?”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陽光下飛快閃過,我們懷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個腳上有環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給我看,他忽然對著水面大喊了一聲:“獨腳!老沙!起來一下!”──人物對話描寫(生的理解:老人年齡較大,眼睛不太好,況且海鷗飛得很快,但老人能認識每一個海鷗,就像老師能在很多人當中認出學生,爸爸媽媽在很多人中認出自己的子女一樣,所以老人把海鷗已經當做了親人。)
點評:學生能從這些細微處看出老人把海鷗當做親人,實在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