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第一教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讀本課8個生字,理解“褪色、樂譜、抑揚頓挫、情義、企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深厚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對海鷗的情義寫具體的。
【談話導入】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句《論語》作為見面禮。【出示】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你認為,在今天的課堂中,句中的“朋友”指誰?(上課的老師;聽課的朋友)
●對,我是大家的朋友,我們開始上課吧,同學們好(老師好)。
●對,我們迎來了這么多老師聽課,真得“不亦樂乎”。拿出我們的雙手,讓我們用行動表達我們的快樂吧(鼓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感知課文大意
1、這節課,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出示課題,齊讀課題。(板書課題:老人與海鷗)
2、相信大家對課文都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誰來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打開課本,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結合題目中的“與”思考:哪些自然段寫“老人→海鷗”,哪些自然段寫“海鷗→老人”?把課文用“‖”分成兩個部分。
4、檢查。【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前一部分”部分】
二、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1、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海鷗老人”。【出示“圖文”】
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1)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翠湖之畔。【點擊“照片”】這就是老人的照片,他的名字叫——吳慶恒”,昆明市民都親切地叫他——“海鷗老人”。讓我們深情地注視他的神情、注視他的穿著、注視他的日常生活日用品——
(2)請把目光再移到這段話上面。誰來讀出你新的感受?(指名讀)
(3)如果要在這段話中要提煉出一個最感動你的詞語,你會提煉出哪一個?請說明理由。
【預設一】學生說自己提煉出的詞語,說明理由,朗讀句子,相機評點。
【重點預設“褪色”】在翠湖邊上,為什么這位老人最容易認出來?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變紅)
看到老人“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時,看到“三個褪色”,你怎么想?
(4)正是這樣一位簡樸得幾近吝嗇的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生: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三、感悟言行,凸現“老人”形象
1、吳慶恒老人為什么這樣簡樸、這樣吝嗇?請大家看看這份資料。【出示資料】
吳慶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資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他平時幾乎舍不得花1分錢坐公交車。4元5角一斤的餅干,老人毫不吝嗇地買給海鷗吃,他知道那是海鷗最喜歡的美食;他還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制作“雞蛋餅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錢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