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實錄
地 點: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和暢堂校區電化教室
執教人:柯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劉發建
師:你們課文讀過了沒有?
生:(齊答)讀過了。
師:讀了幾遍?
生:三遍。
生:一遍。
師:同學們先把課文再自由地讀一遍。
生自由讀課文。
(學生讀完課文之后)
師:同學們讀過課文,咱們就準備上課了。
(師生相互問候)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詩人臧克家的一首詩,題目是——
生:(一起)《有的人》。
師:這首詩是1949年10月1日,臧克家參加完魯迅逝世13周年紀念活動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發寫的。既然是一首詩,那么朗讀詩歌要注意什么?
生:應該有感情。
師:讀其他的文章也要有感情。
生:應該進入這首詩,像詩人一樣陶醉在這首詩里。
師:讀別的文章也要像詩人一樣陶醉在文章里。讀詩歌怎樣讀?
生:要一節一節分段來讀。
師:對,詩歌有一節一節,這一節一節就是詩人換氣的地方。還有呢?
生:讀詩歌應該注意詞語的重音。
師:孩子們,讀詩歌根據我本人的感受要注意兩點。一詩歌的語言是有節奏的,二詩歌朗誦的時候它的思維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它沒有像我們一般的文章那樣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它具有跳躍性,所以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這兩點。哪位同學來試試?用這種方法來朗讀一下詩歌第一小節。
生:(朗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師:讀得怎樣?
生:好!
師:讀得很不錯,但是有兩個重點沒有把握住。聽劉老師讀后,和這位同學比較一下,大家注意聽。(教師朗讀詩歌第一小節。讀畢,問學生。)發現重音在哪個地方?
生:重音在“活著”和“死了”兩個詞語。
師:對。而且再仔細聽一聽,我們能夠發現第二句詩,一二兩句的重點應該在“死了”,三四兩句詩的重點應該在第四句的“活著”,我們大家這樣讀,試一試看看。(教師為學生起讀)
生:齊讀第一小節。(這次學生的讀在老師的指導小有了輕重音的變化。)
師:讀了這一節,你們能不能用兩個詞語來概括“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一個什么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一個什么人?用兩個詞語概括出來,能不能?
生回答。
師:對,第一個叫做“雖死猶生”,第二個叫我們常說的“行尸走肉”。(教師板書)對,讀詩就要這樣讀。那么,第二小節誰來?
(生讀第二小節)
師:多好哇,把掌聲獻給他。
(生鼓掌)
師:跳躍,節奏就出來了,但是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小節有一個細微的變化。在標點上的,發現了沒有?
生:“有的人”后面有停頓沒有頓號。
師:對,“有的人”后面有停頓卻沒有了標點,這是為什么呢?這說明這里需要停頓,但是停頓的時間卻是非常的短暫,要連起來讀。連起來讀感覺就是不一樣,大家讀讀試試。
(生自由讀)
師:不夠,味道不夠。聽劉老師讀一遍,有停頓但沒有標點,應該怎樣讀?(師范讀第二小節)預備齊。
(生齊讀)
師:對!就是這種感覺。第三小節是,這位女同學,你讀
(生讀第三節)
師:讀得怎么樣,好不好?
生:不好!
師:不太好,有誰能夠讀得更好些。
(指名讀)
師:“想不朽”讀得很好,但是剛才第二小節劉老師教過的沒有標點的停頓速度要稍微快一點。這一點沒有把握住,誰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