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二、學習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三)知識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重難點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準備:
(一)課件。
(二)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五、 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看了這些圖片你想說什么?
2、談話:今天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奇跡,奇跡的名字叫——青山不老(出示課題)
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大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解決第一個問題。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理解奇跡
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字理解奇跡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大約有多大?我們的多媒體教室大約100平方米,那么大約是多少個教室那么大?(2467900平方米)
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
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晉”是哪一個省的簡稱?課文中說晉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氣候現象?(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課文中哪些話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大風的?
a.“肆虐”是什么意思?我們一會兒理解會更深。重點理解縣志里記載的那句話,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墜),然后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