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案
教學目標: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將走進晉西北的青山,去看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十多年的時間卻創造的奇跡。請翻開第十六課《青山不老》(板書)。
二、談話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
師:同學們都已經預習的課文,說說,讀了這篇課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學生交流)
教師相機引入對課文內容更深一步的學習。
1、過去的晉西北是怎么樣的?
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在充分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出示課件。
2、這樣的環境老百姓如何生存?(想像)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出示文字資料。
(晉西北風沙防治刻不容緩。)
3、你認為如何防治風沙?(學生交流)
4、文中的普通的老人是怎么做的?(結合課文內容,再想象他有風沙中植樹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保護土地,與環境做斗爭的精神。)
5、你認為他創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3700畝林網。想像這些樹林將為改善環境做出怎樣的貢獻。)
在學生充分體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出示課件。
三、體會人物精神
師: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因為短暫而使一個話題成為了人生中永恒的話題,那就是:一個人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學生交流)
四、文中這個普通的老人,他把后半生所有的生命耗費在什么地方了?(植樹造林,保護土地)他的生命已轉化為什么了?(保護水土的綠洲了)他這么做值不值得?為什么?
五、深化理解
青山是不會老的,不會老的除了青山外還有什么?(討論)
六、齊讀課題:青山不老 (讀出贊頌讀出崇敬)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我按照了解晉西北,走近老人,體會老人的情感,感悟老人的精神的思路去進行教學,整個課堂都是在輕松的聊天氣氛中進行的,對整堂課,我基本上是滿意的,特別是對人生價值的討論中,學生爭著發言,頗有個人見解,反映了他們對人生最初的思考,這一處雖然不屬教參上的教學重點,然而我卻很注重。我認為,學習這一篇課文,如果不切實地對人生的價值進行一番深思,一番討論,這堂課便是失敗的,因為,讀書是為了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