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反思
《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
1、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首先,我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按照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個中心問題,初步了解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為了進一步理解課文,我讓小組討論問題:課文幾次寫到“別餓壞了那匹馬”?讀一讀,畫一畫,互相說說是誰對誰說的?為什么這么說?你體會到了什么?其次,我重點引導、共同學習“有一天”發生的事,以“走進院子,我看到了什么”為題組織學生討論,以便于充分感受青年的美好心靈,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3、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語句。教學時,我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這些句子,用心讀一讀,想一想自己為什么感動,從人物身上體會到了什么樣的品質?把想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學后感受:一個善意的謊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可是,如果多一些善意的謊言,我們會活得更溫暖!
《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反思
《別餓壞了那匹馬》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搜集相關資料時,發現林宣龍老師的教學設計非常貼近我班的實際情況:林老師把這篇課文設計成了兩課時。第一課時安排了三塊內容——讀通課文、理清脈絡、初掃人物,解決了學生課前預習差的不足,也達成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即“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任務、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我一字不漏地“竊”為己“用”,兩個40分鐘,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尤其是“初步掃描任務”與“研讀揣摩書攤主人內心”。例如在講“‘我’酷愛讀書”時,學生們不但找出了林老師預設的的內容:1、學校不遠處的書攤是我放學后流連忘返的地方。2、我只能裝作選書的樣子,偷看幾則故事。3、攥著馬草換來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書攤;而且還找出了不少被忽視的內容,也理由充足:“賣不出馬草的日子,我強制自己不去書攤。”學生說從“強制”一詞中可以看出“我”愛看書,沒有書看對他而言是一種折磨,讓自己不去書攤需要“強制”,怎能不說他對書攤里書的牽掛;“當時我正在讀《紅巖》這部小說,江姐忍受酷刑時十指連心的疼痛直錐我的心。我淚流不止。”學生說:“文中的‘我’讀書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太投入了,才會與書中的人物同命運共呼吸,這足以證明他酷愛讀書。”還有學生抓住“從此,每天清早”說;一天、兩天容易,天天如此那就不容易了,刮風下雨也去,是什么支持他那么做,那就是——我要讀書。
名師的教學設計我照搬照抄也能上出一定的效果,得益于大師的考慮周全、設計高明,這不由地讓我認為:擇大師之善而從之,不失我愚者之笨法——當然得看適合本班實際情況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