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餓壞了那匹馬》的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別餓壞了那匹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0課是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一個擺書攤的殘疾青年以一句“別餓壞了那匹馬”的善意謊言實現了一個極其喜歡看書但又沒有能力看成書的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樸實無華,卻處處蘊含著殘疾青年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和作者“我”對殘疾青年萬分感激之情。
用“別餓壞了那匹馬”做題目,至少有兩層主要意思:一是這是文中殘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謊言。正因為這句善良的謊言,我才會心安理得地去讀青年的書;正因為這句善良的謊言,故事才會顯得如此的動人;正因為這句善良的謊言,青年的形象才會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餓壞了的馬”,青年知道,后來我自己也知道。
設計理念: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個性化閱讀”。《別餓壞了那匹馬》全文描寫細膩、情真意切。本設計力圖讓學生自讀自悟,憑借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閱讀敏感,去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目標:
一、通過“愛的書庫”收集資料,了解關于“善意的謊言的故事”背后的道理。
二、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品讀句子中體會殘疾青年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和“我”對這位殘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在朗讀中領會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四、通過運用閱讀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探索新的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1、通過“愛的書庫”收集資料,了解關于“善意的謊言的故事”背后的道理。2、通過運用閱讀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探索新的閱讀方法。
難點:教會學生在品讀句子中體會殘疾青年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和“我”對這位殘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學準備:搜集相關故事、圖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欺騙,謊言可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可是有些謊言卻是善良的,給人帶來真誠和溫暖。今天,我們就要走進一個善意的謊言,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關心和溫暖。一起來學習第10課《別餓壞了那匹馬》。板書課題,齊讀課題3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聯系上下文小組內交流新詞的意思,教師巡視學生是否使用方框圈點法和旁批法學習。
2.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并思考: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事?文章幾次寫到“別餓壞了那匹馬”,用意是什么?(要求用“ ”勾畫重點句子)
(二)反饋交流。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事?
(讓學生說,教師相機點撥,從而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2.文章幾次寫到“別餓壞了那匹馬”,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馬草賣給殘疾青年,離開書攤時,青年囑咐“我”的話。他的話,看起來是對自己家的那匹馬的關心,不讓它餓著,實則是免去了“我”尋找馬草買主的辛苦,讓我把時間花在看書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見“我”背著馬草走向書攤時,吩咐妹妹碧云的話。這話既是說給妹妹聽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絕買這無用的馬草;更是說給“我”聽的,讓我能心安理得地看書。青年既幫助了“我”,又很好地維護了“我” 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對青年說的話。每天“我”都想象著馬“香甜地吃著我的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書。關心馬,就是“我”對青年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