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教學思路】《山中訪友》是一篇極具情趣,頗有童話色彩的寫景散文。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點,教讀本課時,先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領略課文詩化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接著引導學生與文本交流,通過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在領悟文章本身及獲得美的享受和啟迪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2、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養珍惜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品析優美的語言,體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2、了解文章的寫作技巧,用心體會大自然的美。
【教學方法】情景法、點撥法與誦讀法相結合。
【課前準備】
1、教師: 搜集自然風景的圖片,做好相關課件。
2、學生: 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
在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百花爭艷的時節出去踏青訪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時還會留下一個好記憶。因此,我特地為大家請來一位導游,他是李漢榮作家。(課件顯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導滿懷好心情帶我們到“山中訪友”。(課件顯示課題)
2、播放課件《山中訪友》,學生觀看。
(提示學生于圖文并茂的朗讀中隨作者走進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環節設置目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為下環節與文本交流打下基礎。)
二、研讀品析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件顯示問題):
⑴ 作者滿懷好心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誰?
(學生答,師板書: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云、懸崖、瀑布、云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本題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
⑵ 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學生暢談看法,師再小結:作者訪問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物,不是人類。文中運用擬人手法,想像豐富,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qing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么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本題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并說一說喜歡的理由。
(提示:可以從修辭方法、遣詞煉字、表達方式等方面說說喜歡的理由。──此環節意在讓學生于誦讀中,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學生可能找到的好詞好句有:
⑴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