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2,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3,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操.
教學重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味作者感情領略情節魅力.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1,導入新課:假如你到山中訪友,你會訪問什么樣的朋友 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可作者是怎樣說呢 (學生回答)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共同聆聽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出的童話般的世界.
學法導航
速 讀 課 文——通 讀 課 文—— 精 讀 課 文
││ ││ ││
掃清文字障礙 感知文章大體內容 重點內容重點分析
2,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 逝川 憔悴 玄奧 禪心 唱和 德高望重 返老還童 津津樂道
3,通讀課文
指名學生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課文后回答問題.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感情
原來作者要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 ——螞蟻——歸鳥
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研讀賞析
精讀課文,分析以下問題.
a,自主探究:
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 具體是怎么寫的 分別從眾朋友身上學習到了什么品質
簡析: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唱和小詩(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德育滲透: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齊讀七段.
b,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進山看景為何說成"山中訪友" 同時體味想象豐富,充滿童趣,浪漫色彩的構思 (重點研讀四,五段)
回歸大自然同時被大自然同化,舉例:作者走進山林的一段,"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枝,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上遠水".辛棄疾詞中也曾說過"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
人稱轉換:文章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從而使情感表達更充分.
簡析: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所以視大自然看為朋友,為我們等外營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童話世界.這樣倍感親切,動人,使作者的孤獨之旅成為歡欣之旅.
3,精彩回放(聽第四段錄音),再次共同領略文章中大自然的呼喚,品味文中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