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教學的五個環節
董漢英 劉金蓮 彭青榮
古詩是前人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教好這部分內容,對于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培養少年兒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使我們體會到,要教好這部分內容,應把握好五個環節。
一、領會大意是前提
對于一首古詩,只有領會了大意,才能談得上欣賞。領會大意的內容包括:作者簡介,作者寫詩的時代背景,寫作意圖,詩的大意,以及詩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達的感情等。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積累較少,閱歷層次較低,一首新詩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師在講新課前作一番簡明扼要的介紹。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交給了學生一把進入詩的藝術境界的鑰匙。如果能講一則與本詩有關的詩話故事,效果則會更好。
二、理解詞句是關鍵
要進一步領會詩的大意,還需要引導學生從字面上讀懂詩句。在一首詩中,往往會因幾個陌生的字詞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詞而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關鍵的字詞,予以點撥指導,啟發引導學生去領會全詩大意。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課本注釋。如陸游《示兒》一詩“但悲不見九州同”這句中,“悲”字和“同”字,課本沒有注釋,學生按已有知識也難以確切理解。這時老師補充注釋如下:“悲”是“可悲”的意思,引申為“遺憾”講;“同”是“大同”,即“統一”的意思。學生就明白了這句詩的意思是“只遺憾沒有見到祖國的統一”。
三、激發情趣是目的
小學古詩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情趣。這里的“情”是指從詩中領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閱讀古詩的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講,學習古詩主要應達到這兩個目的。所以,我們在教《鋤禾》一詩時,就通過講述毛澤東同志言傳身教教育孩子的故事,來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講《示兒》和《聞關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時,則通過講述作者的身世經歷和時代背景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時穿插介紹一些詩話趣事、作者經歷等,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四、訓練朗讀是重點
小學生學古詩,固然要講,但不宜多講、講得太深。訓練的重點應放在朗讀指導上。因而在教古詩時要注意做到“五讀”:一是范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三是講讀,老師逐句講明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并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五是離開課本讀,即背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程度。通過這樣反復的讀,學生就會自覺地進入詩的意境之中,從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培養能力是歸宿
小學語文課是一門基礎課。在古詩的教學中,詞句的理解、基礎知識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落到能力的培養上。我們在教古詩課文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一是朗讀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三是詩的欣賞能力。因為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都說明了培養能力的重要性。對于古詩教學來說,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把握好以上五個環節,小學古詩教學就能達到思想教育與知識教育并重,基礎訓練與能力培養兼顧的目的。
摘自《陜西教育》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