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客觀性習題導讀設計及評點
客觀性習題的答案是標準的,常見的形式有選擇題、填空題、連結題、是非題和排列題。用客觀性習題導讀,能啟發學生自讀求解的興趣,寓“獲知”于“樂讀”。
客觀性導讀題
初讀階段
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記住主要內容,完成下列習題:
(一)填充:
1.帝國主義者阻撓清政府修筑京張鐵路的目的是______,他們的要挾手段是。
2.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全國都轟動了,帝國主義者卻認為______。有一家外國報紙還輕蔑地說。
3.京張鐵路這樣艱巨的工程,帝國主義者認為連他們自己的工程師也______,至于中國人是______。
(二)用直線連接下列對應的內容:
a.白天 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
晚上 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
b.他帶領做 工作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
他勉勵說 在峭壁上定點、構圖
他遇難想 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修好
(三)填充:
詹天佑在居庸關開鑿隧道采用______方法;在八達嶺采用______方法;青龍橋“爬陡坡”又設計了______。
(四)判斷。下列連結的內容哪個正確?在正確的括號里打上“√”
設計的思考與依據指導定向
初讀階段目的是引導學生對語文內容的整體感知,“題”的設計應圍繞兩點展開:①知識定向;②確定信息量度。簡言為定向定量。“向”與“量”均應與“導讀”保持內在的聯系,即設計能誘導學生去“讀”。這就得注意兩點:①“向”——作整體內容的描瞄,形成主要的幾個知識點。如本設計中抓住“帝國主義的態度”、“詹天佑的態度”、“發明”三例,這一采擷,既體現知識整體的初步把握,又顯精要;②“量”——思維力度不宜過大,因為是初讀,還是理解的起始,題力過大易堵塞學生思源。“度”的把握是:答案在課文語句中,但并非是不費力地輕易找得到。
研讀階段
仔細讀課文,聯系插圖思索,完成下列習題:
選擇題(正確的在括號內標“√”)
(一)在爭奪京張鐵路修筑權時,“帝國主義者完全想錯了”,“錯”在;
1.低估中國人民,中國已有了自己的工程師 ( )
2.他們不應該要挾清政府,應與清政府好好商量 ( )
3.他們之間不該爭奪,應該平分這個權利 ( )
(二)外國報紙敢輕蔑我國無法修筑京張鐵路的理由是:
1.清政府腐敗 ( )
2.要挾未成而發火 ( )
3.沿途高山深澗,連他們自己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 ( )
(三)“兩端鑿進法”的工作面是:
1.兩個( )2.四個( )3.無數個( )
(四)“中部鑿井法”的圖解應是:
(由學生思考后填充)
(五)“人”字形線路使火車容易爬陡坡的原因是:
1.兩個火車頭,前拉后推 ( )
2.火車有巨大的慣性 ( )
3.“人”字形減緩了坡度 ( )
點撥啟發
如果說初讀階段的設計解決的是“是什么”,那么研讀階段應圍繞著“為什么”而展開。“題”的設計方位是:把前階段感知的信息量加以具體化和明確化,即啟發點撥學生讀出局部內容知識點的不同屬性和本質特征。我們抓住“想錯”、“輕蔑”、“理由”及對三項發明創造原理的進一步認識。這些都是對感性材料的深化。所采用的選擇肢形式,憑借這選擇肢的誘惑力來“導”學生又“引”學生,即撩撥讀文的興趣,達到對深層內容的剖析。“導”靠的是誘答因素的驅使,但也應注意,不能因為引誘力而平推式的泛泛設計,以防乏味與失控
提高階段
再細讀課文,把理解的內容聯系起來思考,完成下列練習:
是非題(在正確答案括號里寫上“是”)
1.詹天佑白天黑夜帶領大家苦干的力量來自“爭氣”——課文中寫的,不讓“外國人譏笑我們”。 ( )
2.詹天佑白天黑夜帶領大家苦干的力量來自“名師習氣——課文中寫的,“清政府任命”、“總工程師”。 ( )
3.如果居庸關也采用“中部鑿井法”那么更省工省時。 ( )
4.如果在青龍橋附近陡坡上采用“兩端鑿進法”,則更省工省時。
( )
拓寬歸納
提高階段是對前兩個階段獲知的升華和及時的綜合歸納,是高一層次回歸整體的復合,是“什么”、“為什么”后的“怎么樣”。本階段抓了“力量來源”,“因地制宜發明”這兩點,作整體俯視,用“是”與“非”巧置疑點,誘學生讀文,導學生加深對詹天佑“愛國”、“杰出”的認識。既獲知又激發了讀的情感。
(戴國良華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