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南京長江大橋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壯麗和建橋的意義,激發學生對祖國建設成就的自豪感,從而更加熱愛祖國。
2.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大橋的,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體會句與句之間的聯系。
3.學會本課17個生字,并能掌握用生字組成的新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4.會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詞句訓練,了解南京長江大橋的外觀、結構和作用。
2.弄清課文第1、2自然段的敘述順序和句與句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隨著觀察點的變換,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敘下來的。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準備
投影片、訓練題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利用投影,出示插圖,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一)出示插圖,提問:這是什么橋?齊答:南京長江大橋。板書課題。
(二)再問:誰去過南京長江大橋呀?請看見過南京長江大橋的同學說一說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
“今天,我們就隨作者一起去參觀南京長江大橋。”
二、指導預習,培養自學能力
(一)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1.自己讀課文,讀準字音,將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畫下來。
2.運用查字典的方法進行自學,查出不認識的字詞,進行拼讀,理解,識記。
3.組織學生發言;讀讀生字新詞,質疑,解答學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問題。
(二)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正音。
2.邊讀邊想;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哪些方面?(外觀、結構、作用。)
3.簡要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4.引導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找出作者的觀察點。
(1)本文以“我”參觀南京大橋所看到的景物為線索,介紹了大橋的位置,結構和橋上的建筑物,反映了大橋的雄偉壯觀。
(2)隨著作者參觀大橋腳步的移動,不斷變換觀察點:第1自然段遠看大橋。第2自然段走近正橋和站在大橋上看到的。第3自然段,面對江水想到的。
5.作業 :讀熟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一)邊讀邊思考,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
1.自己讀第1自然段,看這一段一共有幾句話?用筆標出序號。
2.進一步認真閱讀,思考每句話是什么意思?
3.提問:哪幾句是寫大橋的?(3~7句)讀了之后,南京長江大橋的外觀給你留下什么印象?(雄偉壯麗。)
4.討論,句與句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
(1)弄清寫時間寫天氣和寫大橋的關系。
只有在天氣“格外好”的“清晨”,陽光才是明媚的。在明媚的陽光下,大橋才更顯得“壯麗”。
(2)弄清橋墩、橋身、正橋、引橋的關系。
運用投影,打出南京長江大橋圖。使學生認識大橋的各個部位,結構,使學生更清楚地看出作者先寫橋墩,再寫橋身,正橋和引橋。
(二)指名讀第1自然段,理清記敘順序。
(由遠及近的順序。)
(三)抓住重點詞句,熟讀深思,進行理解訓練。
1.遠看南京長江大橋是什么樣的?給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十分壯麗)在文中畫中如何具體寫長江大橋十分壯麗的句子:波浪滾滾的江水中,9個巨大的橋墩穩穩地托住橋身。正橋連接著雙孔引橋,仿佛一條鋼鐵巨龍臥在大江上面。
2.找出比喻句。出示訓練題板①:“正橋連接著22孔引橋,仿佛一條鋼鐵巨龍臥在大江上面。”
(1)讀句子,注意帶點的詞語。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這句把南京長江大橋比作一條鋼鐵巨龍臥在大江上面,是因為大橋是用鋼鐵建造的,而且又寬又長,引橋和正橋是“S”形,用“鋼鐵巨龍”作比非常恰當。教師還可介紹數字:鐵路橋全長有6772米,雙軌。公路橋長4589米,寬19.5米。正橋長1577米。每個橋墩高約80米。通過比喻,突出了大橋的雄姿)。
(2)將比喻詞“仿佛”換一個意思相同的詞,來敘述句子。(可換成“好像、如同、猶如”等。例:“正橋連接著22孔引橋,好像一條鋼鐵巨龍臥在大江上面。”)
3.讀六、七句,思考:
(1)大橋分幾層?每層各是什么?(大橋分兩層,底下一層是火車道,鋪著雙軌,上面一層是公路,公路兩旁是人行道。)
(2)公路上是什么景象?出示訓練題板②:“寬闊的公路上,行人車輛穿梭似的來來往往。”理解帶點的詞語“穿梭似的”。(穿梭:織布的梭子穿來穿去,來回來去。形容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特別多。)
(3)討論:這一景象說明什么?(大橋的作用。)
(4)教師點撥:作者的觀察點已轉移,從遠看大橋到近看大橋,F在已走近大橋,站在大橋附近的側面觀察大橋,因此看到了大橋分兩層,也看到了大橋公路上的行人和車輛。
4.讀讀全段,練習概括這段的主要意思。
(1)思考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2)找出能概括這段主要內容的句子。(第三句話:大橋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十分壯麗。)
(四)依照板書,練習背誦第1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一)了解走近正橋看到的景物,體會“美”的特點。
1.讀課文,用筆畫出走近正橋看到了什么。(工農兵塑像,橋頭堡,玉蘭花燈柱。)
2.運用投影,打出圖畫,使學生認識:塑像,橋頭堡,玉蘭花燈柱。
3.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討論,談對“挺立”“聳立”“十分艷麗”等詞的理解。
4.出示訓練題板③:
“正橋筆直的公路上,一對對玉蘭花燈柱,像等候檢閱的隊伍,站得整整齊齊!
(1)認識,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
(2)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一對對玉蘭花燈柱比作站得整齊的等候檢閱的隊伍。)
(3)這句話說明什么?
說明:燈形美,玉蘭花的形狀。
燈數多,一對對,隊伍。
燈柱高,在燈柱上排列。
排列整齊,像等候檢閱的隊伍,站得整整齊齊。
(4)體會比喻句的作用。(使意思表達得更明白,更生動。)
5.通過作者的介紹,正橋給你留下什么印象?(美麗。)
6.指導朗讀。
(二)讀第2自然段緊后一句話。作者最后手扶欄桿站在橋上,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看到江上的輪船像一葉葉扁舟,聽到了一列列火車鳴著汽笛,從腳下呼嘯而過。)
1.討論理解:“扁舟”(小船的意思)“呼嘯”指人或動物發出的長而高的聲音。本課指火車高速行進時的隆隆聲和汽笛聲。
2.在大橋上遠望江面,江上的輪船為什么像一葉葉扁舟?(說明橋高大,離江面距離遠。)
為什么不寫看見火車什么樣,而只寫“側耳傾聽”到的聲音?我是在什么地方看大橋的?(因為站在橋上,火車在橋下,所以只能聽、看不到。)
3.教師點撥,作者的觀察點在橋上。從中也看出:作者敘述方位清楚,明白。
4.討論:這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先看到,后聽到。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一)齊讀,思考,這段主要是作者的感想,作者都想到了什么?
(二)重點理解。
(1)“天塹”的意思。
(2)你對“自古稱做天塹的長江,被我們征服了!边@句怎樣理解?
(自古以來,長江把兩岸隔開,誰都沒能征服它,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偉大的中國人民才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它征服了。這座大橋是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1960年初動工,1968年底全面建成通車。)
(3)“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這是毛主席的詩詞,意思是一座高架的大橋跨越長江南北兩岸,自古以來的天險變成了暢通無阻的大道。再現了大橋的雄偉氣勢,點明大橋的巨大作用。)
(三)有感情地練習朗讀第3自然段。
四、總結談話
本文通過作者參觀南京長江大橋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樸樸實實地記敘下來。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介紹了大橋的外觀,構造和作用,使我們了解了大橋的雄偉壯麗,贊頌了建設者們的智慧和勤勞。
五、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檢查朗讀課文情況
(一)集體朗讀全文。
(二)同桌互相聽讀課文。
(三)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二、繼續練習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檢查背誦情況。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
重點:記憶字形。
(一)出示本課生字。
(二)匯報課前預習情況(生字的讀音,大寫字母,偏旁部首,筆順筆畫,用生字組詞。)
注:每個字的偏旁部首用紅色粉筆標出。
(三)重點指導。(由學生討論記憶。)
1.正音:媚、塑、扁、塹。
2.正字:塑下是“土”不要寫成“王”。
軌右部是“九”不要寫成“丸”。
3.指導書寫:
4.區別形近字:
(1)區別字音。
(2)區別字形。
(3)做組詞練習。
端( ) 檢( ) 扶( ) 穩( )
瑞( ) 撿( ) 伏( ) 隱( )
壯( ) 滔( ) 軌( )
狀( ) 稻( ) 軟( )
5.多音字。
(1)讀出多音字的不同讀音。
(2)用多音字練習組詞。
(四)讀讀寫寫。
穩穩 連續 雙軌 塑像
頂端 扶著 檢閱 通途
工農兵 玉蘭花 萬里碧空 時起時伏
四、作業 :寫生字,詞語
板書設計
(張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