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麻雀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掩護小麻雀、勇敢地與龐然大物獵狗搏斗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同情、愛護弱小者,藐視、不畏懼龐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課12個生字;理解“搖撼、無可奈何、拯救、嘶啞、搏斗、龐大”等詞語;會用“無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理解、欣賞小麻雀勇于戰勝龐然大物獵狗的描寫。
三、課前準備
一段表現激烈搏斗的音樂,由弱到強,再到弱。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教學新課文開始,適當介紹作者,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激起學習新課的興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一篇文學作品的片段。
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時代,俄國的農民是奴隸,他們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農奴主,他們對農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農奴當作牲口買賣,可以隨意地殘殺農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農奴,并且認為殘酷的農奴制度一定要滅亡。屠格涅夫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有許多機會接觸大自然,使他深深地愛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對農奴的同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今天學習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教學生字詞
搖撼(hàn):搖晃。“撼”注意右邊“感”字的寫法。
巢(cháo):鳥的窩。注意上半部的寫法。
幼(yòu)小:(年紀)小,未成年。注意左邊的寫法。
無可奈(nài)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 身軀(qū):身體,身材。“軀”,形聲字。 拯(zhěng)救:救。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渾(hún)身發抖:由于害怕、生氣或寒冷等原因而全身顫抖。 扎煞(shā):(手、頭發、樹枝等)張開、伸開。“煞”上下結構。 嘶啞(yǎ):聲音沙啞。
搏(bó)斗: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對打。“搏”,右邊分上下兩部分,注意右上部的寫法。
龐(páng)大的怪物:非常大的奇形怪狀的妖魔。這里指獵狗。“龐”,廣字頭,里邊是“龍”。
愣(lèng)住:呆住了。“愣”,豎心旁。 三、自學——引導了解大意 1.自己先讀讀,有幾個角色?要搞清楚人物關系,誰是弱者,誰是龐然大物?(這樣的提示,可以幫助學生易于理解角色間的關系。) 板書: 小麻雀 老麻雀 獵狗 2.你還讀懂了什么? 四、再自學——引導了解主要內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陰道上發生了什么事? 2.獵狗想怎么樣? 3.老麻雀是怎么對付的? (結合兒童回答板書:) 小麻雀 摔下來 老麻雀 飛下來 掩護 準備搏斗 獵 狗 張開 露出 愣住 后退
2.根據剛才討論的,把這些重點句用“~~~~”畫下來,連起來就是課文的梗概。 小麻雀從巢里摔下來了。獵狗走近小麻雀,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老麻雀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小麻雀,準備著一場搏斗。 獵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五、范讀課文 讀前提示:通過朗讀感受鮮明的形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六、作業 抄寫生字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 1.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全篇描寫的情境。 (引導兒童邊讀邊想,讀著,想著,課文中的形象就會浮現在兒童眼前,這不僅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的情境,而且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在兒童的想象中有了生命。這種想象情境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兒童感興趣。) 2.提示:讀屠格涅夫寫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幅一幅的畫,現在就想辦法,把課文寫的,把我們看到的畫面,畫下來,好像在畫連環畫。你們一共看了幾幅畫呢? 兒童邊讀邊想象。 根據兒童回答,隨手用簡筆畫形式再現課文情境。 ①獵狗跑在我前面 ②小麻雀被風刮下 ③老麻雀準備與獵狗搏斗 ④獵狗后退了 (這種用簡筆畫再現情境的做法,簡單易行,學生說,老師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師生一起進入了課文的情境。) 3.借助四幅圖畫,幫助學生分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故事的開頭。講“我”打獵歸來途中看到一只小麻雀從樹上掉下來。 第二段(第四、五自然段)故事的發展和高潮。講老麻雀在龐然大物——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掩護小麻雀。 第三段(第六、七自然段)故事的結局。獵狗慢慢后退,小麻雀得救了。 4.領會課文內容。 (1)小麻雀怎樣弱小?獵狗怎么龐大、厲害? (用……畫出有關詞語) 結合學生回答,逐一出示下列詞語,進行對比。 憑借已創設的情境,通過對比,使小麻雀、大獵狗的形象格外鮮明,為理解重點部分作了鋪墊。 (2)朗讀課文(通過朗讀,突出對比,進一步渲染情境,加深對課文語言的理解。) 女生讀 描寫小麻雀的詞句 男生讀 描寫大獵狗的詞句 (3)指點:麻雀這樣弱小,獵狗完全可以毫不費力地把它吃掉,但結果卻慢慢地后退,這是為什么呢? (憑借情境引導兒童在熱烈的情緒中思考。在這里從故事的開頭一下子引向故事的結果,啟發學生從意外的結果中,關注故事的經過。即引導學生進行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 (4)抓住重點部分,突出老麻雀的形象,理解課文重點。 ①自學,抓住課文中關鍵詞語。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這一提問觸動兒童的情緒,這樣就加深了兒童的感受,反復朗讀;突出“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扎煞”“絕望地”“尖叫”“掩護”“渾身發抖”“嘶啞”“呆立不動”“準備搏斗”等詞語。) ②放音樂,重點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運用音樂渲染環境,想象老麻雀從樹上飛下與獵狗準備搏斗的具體情境。因為老麻雀的舉動充滿著對小麻雀的強烈的愛,對龐然大物獵狗表現了極大的勇敢精神,這是很難用畫面表現的,通過播放一段節奏快、力度強的音樂,渲染了弱者敢于戰勝強者的緊張氣氛,從而使兒童感到此情此境即在眼前,加深了對課文的體驗和理解。) 先默讀課文,再朗讀。(創設的音樂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了語言;課文語言又加深了對情境的感受。) 描述:剛才聽著音樂,讀了課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好像聽到什么?老麻雀的什么使你感動?(這樣的提問,使學生的描述富有想象和情感。) 進一步提問:①老麻雀為什么絕望地尖叫?(突出“絕望地”)②老麻雀明明知道已經沒有希望,為什么要飛下來? 結合分析句子:“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 “它不能站在樹枝上”。 它不能站在什么樣的樹枝上? “它不能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 因為老麻雀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所以是“安然的”。 既然沒有危險,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樹枝上? 課文上說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是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幼兒,保護弱小者,戰勝龐然大物) 既然是“強大的力量”就不是輕飄飄地飛下來,是充滿著對小麻雀的無限的愛,是準備與獵狗決一死戰的,所以老麻雀的“飛下來”是很有分量的。課文打了一個比喻“像一塊石頭似的”,后面的動詞是“落”而不是“飛”。 畫下表現老麻雀這一形象的詞語。 齊讀四、五自然段,突出下列詞語: 像一塊石頭似的 落 扎煞起羽毛 絕望地尖叫 用自己的身軀掩護 拯救自己的幼兒 呆立不動 準備著一場搏斗 不能安然地 高高的 沒有危險的 一種強大的力量 ③放音樂朗讀。 啟發:這一切,獵狗有沒有料到?它被老麻雀突如其來的行動愣住了,驚訝甚至害怕、后退。 (5)指名讀第六節。 二、總結:由于老麻雀對小麻雀的愛,他不畏兇殘的獵狗,勇敢地飛下來準備與獵狗搏斗,獵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這告訴我們什么呢?大家概括課文上寫的、課堂上學的思考思考。(為學生留下一個思考題,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指導背誦課文。 四、指導用“無可奈何”“搏斗”造句。 五、作業 讀寫詞語;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