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第五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感悟(精選3篇)
收獲-----第五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感悟 篇1
有幸聆聽了黃老師的課,在他的教學中感受到的是智慧和創造,感受到的是自然與和諧。就他的對循環小數的揭示,在這里用我個人的眼光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各位數學教師共同的分享,分享他的精致,分享課堂中學生的生成。
師:大人和小孩都喜歡聽故事,今天我來講一個故事。
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一起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
學生跟著說。師:你們準備講到什么時候,
生:講不完。
師:為什么講不完?
生:因為這個故事是循環的,總也講不完。
師:我們總是在重復這幾句話,重復這幾句話。能體會到重復嗎?
可以看出這個故事是在不斷的重復。
師:如果老師不斷的重復,講得完嗎?能講多少遍?
生:無數。
師:對無限的。
師:你講5遍,老師講4遍說就是有限的。
師:那你們為什么能把故事講下去呢?
生:因為這個故事是相同的內容。
師:所以在數學上我們把這樣的四句話叫依次不斷重復出現。
學生讀
師:對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一個現象。其實在數學的王國里也有這樣一個小數是這樣的情況。他也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他就是循環小數。
師:到底社呢們是循環小數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研究。
板書10÷3=
師:你會算嗎?
請學生算一下。
疑惑寫不完。
師:為什么除不完?
引導:余數總是1。商3不斷讀重復出現
師:大家商量一下應該怎么辦?
生:我覺得應該在商3的后面打上省略號。
師:好不好?
生:這樣看起來寫得對,也寫得完。
師:大家說可不可以?
那該怎樣讀呢?
師:10÷3=0。3333……讀作等等。
師:在這個數中你能看到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嗎?
生:3依次不斷重復出現。
師:省略號你能看得懂嗎?
師:象這樣的數就是循環小數。
師:那老師還想和大家看幾題
課件出示:
2÷9=0。222……師:如果2÷9商就是0。222……
5÷9=0。4166……
9÷55=0。163163……
師:這后面的等等都表示3嗎?
那都表示多少?(同桌商量一下)。
師:同學們你覺得那一題容易出錯?
生1:第3題。是6363 不斷重復出現。不能看作3
生2:第2題66不斷重復出現。不能看作3
小結:重復出現的是63。與10÷3=0。3333……比它是幾個數重復出現呢?看來循環小數可能是1個,也可能是兩個開始重復
生3:0。4166……是從第2位就開始重復。
師:那循環小數可以是從十分位開始重復,也可以是從百分位開始重復。
師:想不想概括一下循環小數是什么?同桌說一說。
小結一個小數從某一位起一個數或幾個數依次不斷重復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循環小數。
收獲-----第五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感悟 篇2
劉松老師的課我是第1次聽,但他的名聲在外,今天他上的是《簡單的推理》,數學課上奧數的內容比較的新鮮,對于他敢于挑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解決困難,印象深刻。學生開始在霧里,但撥開霧的學生獲得了超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其中的精彩片段予以呈現。
師:老師受傷拿著兩根粉筆,請兩位學生上來和老師合作。
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臺
師:老師讓你們拿粉筆,一人拿1只。下面的 學生猜。
師:能猜得出嗎?
生:不能。
師:那老師讓其中一位學生說一句話。你們就能猜得準了。
男生說:我拿得是一只黃粉筆。
師:你知道女生拿得是什么分泌嗎?
生:拿得是紅粉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因為有兩只粉筆,一只是黃的,那女生拿得就是紅的。
師說的好。
師:那男生如果說這樣一句話,你知道他們拿得是什么粉筆嗎?
男生:我拿的不是黃粉筆。
生:男生拿的不是黃粉筆,因為只有2只,所以男生拿的就是紅粉筆。女生拿的就是黃粉筆。
同學們說的真好,這樣的情況就叫推理。
收獲-----第五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感悟 篇3
很榮幸有機會參加第五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雖然只有半天時間,卻像經歷了一次“頭腦風暴”,現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記錄下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給我感觸頗深的一節課是—特級教師吳正憲《平移和旋轉》,這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和圖形》模塊中的一個新內容,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也為學生以后學習平面幾何圖形奠定基礎。
首先,她創設了有效的教學情境和策略,在課伊始,老師問 “你們一定有過去游樂場的經歷吧,全體起立,站在那里用你的動作和聲音記錄你的動作和聲音”,然后老師播放游樂場中的活動場面,學生個個欲欲躍試,熱情高漲,這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進而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轉,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教師呈現了一幅帶格的平面圖,兩家工廠的位置分別在左上角和右下角,中間是調貨員的位置,想像如果你是調貨員,你怎樣把貨物運輸到這兩家工廠,這道題目設計應圖是讓學生運用智慧來解決實際問題,因為需要學生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的格數,強化了學生對平移的直觀感知,同時在到達工廠的時侯,還要進行旋轉,這兩個概念在同一個場景中出現,通過對比使學生對平移和旋轉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接下來,出示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課件演示方向盤(旋轉),水龍頭(旋轉),開門窗(平移),促使學生認識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學會換個角度看我們生活中這些普遍的現象;最后教師設計了“樓房會搬家嗎?”、“聰明的設計家”、“幫大樓圍彩燈”等解決問題的題材,再次讓學生在初步應用新知中感悟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總之這節課,吳老師從實際生活出發,體會感悟生活中平抑和旋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感性,真正實現了學生思維的兩次飛躍。
整節課上,吳老師親切,自然,大方,若再風趣一點就更精彩了,她精湛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藝術,給我今后的課堂教學藝術指明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