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通用2篇)
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 篇1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材《數學》第十二冊的教學內容。圓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認識圓柱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對于認識立體圖形已經有了方法上的基礎。基于此,我以實物為探究素材,通過三個層面的活動來組織教學。
一、利用實物初步認識感知圓柱特征
師: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
生1:水管、日光燈
生2:茶葉罐
生3:鉛筆
生4:應該是沒有削過的鉛筆
……
師:剛才同學們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那你們覺得圓柱形物體有什么特征呢?
請大家拿起圓柱形的物品,先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然后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操作,并把自己發現的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回答:1、上、下兩個面都是圓形的。
2、它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3、從上到下都一樣粗。
圓柱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物體,因此學生很容易找到圓柱形的實物,我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形狀的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征。學生活動的方式主要是觀察和觸摸,其活動是淺層次的,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畫一畫等方法讓學生對圓柱形物品的特征產生感性認識,建立初步的表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制作圓柱,深入了解圓柱特征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圓柱的特征,在學生初步感知之后,讓學生仿照手中的實物制作圓柱。
師:請同學們仿照所帶實物的形狀,分小組制作出一個圓柱體。
學生操作,師課間巡視,參與合作。
生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并匯報制作過程。
生1:我們組拿一張長方形硬紙圍著茶葉罐繞一圈,像是給它“穿衣服”似的,剪去多余的,粘好做成側面。再將茶葉罐的底面畫下并剪下來,做成圓柱的底面。
生2:我們組是先用一張長方形紙做圓柱的側面,再將這個卷好的直筒豎在硬紙上,沿著圓曲線畫圓,剪下來粘上就可以了。
生3:可以量一量長方形的長,計算出圓柱的底面半徑。(該組學生事先預習發現的)
《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獨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步驟中,充分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由于學生向來喜歡手工制作,因而這一環節大家都興趣盎然,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體驗到操作的樂趣。并且在活動中積極動腦思考,找尋合適的方法。
在制作之后,通過自己的探索,對于圓柱的特征學生已經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師:在制作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哪些有關圓柱的特征?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大小一樣。
生2:圓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生3: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長方形。
生4:長方形的長就是圓的的周長。
生5: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
師:圓柱的側面展開后除了可以是長方形之外,還可以是什么圖形?
生:還可以是平行四邊形,不信你斜著剪試試。
生:還可以是正方形。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試著剪。
這些較難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生自己探索的過程中迎刃而解了,“我看見了,但可能忘掉;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圓柱體,議一議,說一說,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在本環節中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圓柱特征的過程,是在一個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從整個學習過程來看,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較深層次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發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實例鞏固應用圓柱特征
讓學生運用己有知識去解決“水桶、水杯、油桶”為什么要制成圓柱形?
生1:我明白了,油桶是圓柱形,移動時不會破裂。
生2:水杯如果不是圓柱,喝水時它的棱角會弄傷口腔,而且水還會往兩邊流。
生3:油桶制成圓柱體,是因為圓柱的側面是曲面利于滾動,底面蓋子是圓的,易于擰緊。
師:有一張長方形的硬紙,長6.28分米寬3.14分米,將它做成一個圓柱的側面,這個圓柱的底面半徑可能是多少?請你幫忙算一算。
生1:可以將長作為底面周長,6.28÷3.14÷2=1(分米)
生2:可以將寬作為底面周長,3.14÷3.14÷2=0.5(分米)
這一環節體現了數學只有回歸生活,才會顯示其實用價值的原則,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之中。
本節課中課堂始終以“做數學”作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數學學習應成為學生經歷一個真正的“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體驗“做數學”。在這節課認識圓柱特征安排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圓柱體實物,通過觀察、觸摸得出圓柱的初步特征及了解圓柱的幾個面。第二層次在初步認識圓柱的特征之后,自己嘗試制作圓柱。因為學生對制作非常感興趣,這一過程深受學生喜愛,在初嘗成果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圓柱的特征。這比單純地直接由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的體驗深刻得多。第三層次是讓學生利用剛剛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動手嘗試,學生有了成功制作圓柱的情感體驗,使課堂變得富有生機和充滿活力,使得接下來的學習充滿了挑戰性。學生在親自參與的思維和操作活動中,經歷了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以活動為學習主線,以操作為本節課主要形式,以學生親身體會知識,自主實踐獲得經驗是本堂課的特點,教師努力營造了一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氛圍,學生始終成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真正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自己探索的機會。
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 篇2
主要內容:本文描述了教師本人嘗試讓學生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學習圓柱的數學學習的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圓柱的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而充分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潛能,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養。我也從這一教學活動中反思、認識了自己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自身素質等各方面的不足,從而認識到不斷提高教學自身的教學能力與素質的需要,把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的必要,讓新課程與教師本人共同成長。
(一)思考問題:
l如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數學學習的素材進而體驗和理解數學?
l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二)背景介紹:
幾何知識的學習是學生最感頭痛的內容,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學、自主地學,從而充分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潛能呢?根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和創造性的運算過程,去學習、掌握和發現新的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感受數學的力量。這將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動機,同時給已有充分發展的數學課程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在《圓柱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筆者做了初步的嘗試。
(三)案例描述:
一、初步感知
1、師:通過課前的預習,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把你課前收集的圓柱形物品拿出來給我們看看。(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圓柱形實物)
生1:我知道奶粉罐的形狀是圓柱形的。
生2:還有吸管。
生3:壓粉的木棍和壓路機的前輪也是圓柱形的。
師:浩翔,老師知道你曾經做過一個小實驗,你能跟我們大家說說嗎?
浩翔:我曾經用紙做過一個正方體和一個圓柱體,我在它們的上面放上同樣多的東西,我發現圓柱的承受的重量比正方體的還要重。
師:非常好啊,你能開動腦筋動手操作做實驗,同學們要學習他這種好學的精神。那我們通過學完這一單元的知識后看能不能驗證你的結論是否正確的。
2、師:通過預習和收集圓柱的物品,你對圓柱體有哪些認識?
生1:我覺得圓柱的表面是很光滑的。
生2:我覺得圓柱會滾動的。
生3:圓柱上下有兩個圓。
……
3、揭示課題。
師:這節課你想了解有關圓柱的哪些知識?
生1:我想知道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
生2:我想知道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
師:要想學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必須先要了解圓柱的特征,今天我們來一起研究學習“圓柱的認識”(板書:圓柱的認識)
二、認識圓柱的特征。
1、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1)師:圓柱有哪些面?
生:有兩個底面。(師據學生回答板書:底面兩個)
師:這兩個底面是怎樣的?
生:面積是相等的。
師:你怎樣知道它們是面積相等的?現在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下,找出方法驗證兩個底面的面積是相等的。
學生分組討論、操作、驗證,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各種驗證方法。
(2)師:圓柱還有哪些面?
生:還有一個很光滑的面。
師:這個很光滑的面我們起個名字,叫什么好呢?
生:側面。(師板書:側面一個)
師:這側面是怎樣的?與以前我們學的立體圖形的表面有什么不同?那是一個什么面?(據學生回答板書:曲面)
(3)師出示兩個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問
師:想一想,哪個圓柱高?哪個圓柱矮?這與圓柱的什么有關?
生:這與圓柱的高有關。
師出示裝滿牙簽的塑料盒,
師:這些牙簽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簽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用軟件演示,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師: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么?
生: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師:面對這數不清的高,我們測量時應測量邊上的高最為簡便。(用軟件演示圓柱的透視圖)
形成板書:底面2個完全相同圓
側面1個曲面
高無數條長度相等
2、側面的展開圖。
師:現在我們把圓柱的側面剪開,看看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生動手操作)
生:是長方形。(師貼長方形圖)
師: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還有沒有其他的不同的形狀?
生:正方形。(師貼正方形圖)
師:還有其它的剪法嗎?剛才我看到有個別同學帶來了紙筒,在紙筒上你發現了什么?你沿著那條線剪開,看看是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師貼平行四邊形圖)
師:剪成的圖形與原來圓柱的側面有什么關系?
生:形變而面積不變。(師板書)
生: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形成板書:圓柱側面底面圓的周長高
長方形長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