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在第5課時之前)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精選2篇)
(增加在第5課時之前)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篇1
教學內容:補充:用比例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1、進一步鞏固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復習
談話導入: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拓展練習
(一)填空:
1、下面兩個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與b( )
引導學生將這個算式改成a與b的比,計算比值后再判斷。
2、(1)8/x=y;(2)x/8= y;(3)x- y=8( )式中的x與y成反比例,( )式中的x與y成正比例。
3、(1)比的前項一定,比的后項和比值。(2)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數值。(3)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
引導學生將以上3個表達式進行變式,如能變成兩個字母的比值或積,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時,b的對應值是0.15.
(1) a和b關系式是a/b=( ).
(2)當a=2.5時,b的對應值是( )
(3)當b=9.2時,a的對應值是( )
引導學生理解每題要求,獨立完成,指名交流。
三、解決實際問題
1、一批煤原計劃每天燒4噸,可以燒72天,由于改成節能爐灶,實際每天只燒2。4噸,這堆煤可以燒幾天?
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估計學生都用算式解,引導學生判斷題中4個數據是指哪兩個量?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計算,從甲地到乙地共行了5小時,那么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估計學生都用算式解,引導學生判斷題中4個數據是指哪兩個量?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3、一個筑路隊修筑一條公路,3天修了75米,照這樣計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務。這條公路全長有多少米?
用算術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導學生用多種比例方法解答。
4、拓展練習:在標有0 40 80 120千米的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之間相距9厘米,一列客車與一列貨車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向而行,2小時后相遇。已知客車與貨車的速度比是5:4,求客車的速度。
課前思考:
雖然教材上只有安排了四課時的教學內容,但從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以及本單元的一些相關練習來看,很有必要學習用列比例式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了高教導設計的教案后,我想結合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實際情況,稍做調整。如:1.在課始部分,增加一些判斷練習。正好前一課時的練習課中,還有補充的判斷練習來不及練習,那就在本課中進行練習。2.在第二部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再做如下調整,即把第1和第2兩個問題當作例題來處理,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方法,所以在這里要講清解題的步驟,第一,要學生認真讀題的基礎上思考題中有哪幾個量,這些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第二,讓學生思考根據比值一定或乘積一定來列出比例式;第三,要規范解題格式。當學生用列比例式的方法解答前兩題后,還可以讓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驗證一下新方法是否正確。最后一題拓展題綜合性較強,有些學生可能在理解題意上都會有所困難,所以需要教師適當點撥。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可以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
課前思考:
由于昨天電腦出了點問題,今天早上才看到,由于今天已經讓學生做了練習了,所以我打算另外再安排課讓學生練習,平時雖然也讓學生嘗試用解比例的方法解答,但沒有進行這方面的練習,安排一節課讓學生學會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課前思考:
教學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關鍵,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是成哪種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方程)。
課后反思:
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是我們幾位數學老師商議后補充的,主要是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高教導設計的教案中補充了幾道比較典型的實際問題,課上,我先讓學生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來解決,然后再思考題中有哪幾個數量,這些數量存在怎樣的關系,成比例嗎,成什么比例。最后再讓學生根據所成比例來列式。由于是第一次用比例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對于學生來講,如果題中的數量成正比例的話,他們基本都能正確列出比例式。而當題中的數量成反比例時,學生倒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列式了。另外,課中還組織學生將方程解與比例解進行比較,避免學生混淆。
課后反思:
由于之前沒有教過六年級,也不熟悉老教材的內容,很謝謝各位老師增加的用列比例式的方法解決問題,盡管新教材上沒有提供,但是還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作為一名新教師,也在和學生一起成長,平時一直對學生提要求,換位思考一下,也應該對自身提高要求。
從學生的學習來看,剛開始找出題中哪個量是相關聯的,哪個量是不變的,學生有一定的困難。如第二題學生一開始會判斷說路程是一定的,雖然路程是不變的,但題中關鍵的還是這幾個字“照這樣計算”隱含的條件是速度一定。找到關鍵之后學生判斷它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列出比例式解答就相應容易多了。這節課上練習的并不是很多,在課后也適當安排了一些練習讓學生完成。
課后反思:
補充了相關的補充練習,發現學生對基本的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判斷比較熟練,但對需要變式以后才能判斷的類型有些困難,平時練習中拓展練習補充的不多,學生思維可能達不到那個程度。補充的用比例解決的實際問題,原來老教材是分幾課時完成的,現在在同一節課中將簡單的、復雜的正反比例應用題在一節課上出示,學生可能一下子消化不了,也沒有體會到比例解的優勢。
(增加在第5課時之前)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篇2
教學內容:補充:用比例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1、進一步鞏固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復習
談話導入: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拓展練習
(一)填空:
1、下面兩個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與b( )
引導學生將這個算式改成a與b的比,計算比值后再判斷。
2、(1)8/x=y;(2)x/8= y;(3)x- y=8( )式中的x與y成反比例,( )式中的x與y成正比例。
3、(1)比的前項一定,比的后項和比值。(2)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數值。(3)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
引導學生將以上3個表達式進行變式,如能變成兩個字母的比值或積,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時,b的對應值是0.15.
(1) a和b關系式是a/b=( ).
(2)當a=2.5時,b的對應值是( )
(3)當b=9.2時,a的對應值是( )
引導學生理解每題要求,獨立完成,指名交流。
三、解決實際問題
1、一批煤原計劃每天燒4噸,可以燒72天,由于改成節能爐灶,實際每天只燒2。4噸,這堆煤可以燒幾天?
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估計學生都用算式解,引導學生判斷題中4個數據是指哪兩個量?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計算,從甲地到乙地共行了5小時,那么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估計學生都用算式解,引導學生判斷題中4個數據是指哪兩個量?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3、一個筑路隊修筑一條公路,3天修了75米,照這樣計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務。這條公路全長有多少米?
用算術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導學生用多種比例方法解答。
4、拓展練習:在標有0 40 80 120千米的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之間相距9厘米,一列客車與一列貨車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向而行,2小時后相遇。已知客車與貨車的速度比是5:4,求客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