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面對稱(通用15篇)
鏡面對稱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6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照鏡子、欣賞圖片等活動,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
2、通過觀察、實驗、表演、動手操作等形式進行探究,進一步感受鏡面對稱的性質; 3、在探究、實驗中領略鏡面對稱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
教具:大鏡子一面、小鏡子每人一面。
教學流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欣賞“倒影”,激趣導入
出示書中“倒影”圖:讓學生說出主題圖中見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樹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鵝的倒影……”。這些景色美嗎?請大家再來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關。
生1:反過來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長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長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樣,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過來的。
師:所以,我們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實,平靜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鏡子。
2.巧用情境,提出問題
師:你們在哪里還見到過類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現象。(生:鏡子里。)
師:你們想知道鏡子里有哪些數學嗎?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關鏡子里的數學問題?今天我們研究鏡 面 對 稱。
2 、提出學習目標
。1)照鏡子,做各種動作(有關前后、上下、左右的動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細觀察,有什么發現?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說說鏡面對稱的特點。
二、展示學習成果
1、小組內展示
。1)學生個人到大鏡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歡的動作,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
(2)小組歸納本組同學的發現。
2、全班展示
生1:我看到了鏡子里也有一個我。
師: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可這是怎么回事?鏡子里真的還有一個你嗎?鏡子里的不是真實的你,而是你的“像” 。
生2:我看到我做什么動作,鏡子里的像也做一模一樣的動作。
生3:我發現我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像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鏡子里的像也向后退一步。
生4:我發現我把手舉起來,鏡子里的像也把手舉起來;我把手放下去,鏡子里的像也把手放下去。
生5:我蹲下,鏡中的像也蹲下,我站起來,鏡中的像也站起來。
生6:我發現我伸出左手,鏡子里的像也伸出左手。
生7:不對,我伸出左手,鏡子里的像伸出的是右手。
師:到底是左手還是右手呢?請生7當鏡外的人,生6當鏡內的像,表演給大家看看好嗎?(并請生7邊表演邊向生6提問。)
生7:我伸出的是左手,請問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生6:是右手。
生7: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6:我應該伸左手。
生7:現在你知道自己錯了嗎?
生6:知道了。
``````
三、模擬照鏡子,體驗特點,完成練習。
1、進一步體驗鏡像的特點。
(1)同桌之間,一個當鏡子外的人,一個當鏡子里的像,開始表演吧。(學生站起來自由地表演。)
2、總結鏡像的特點
(前后、上下——不變) (左右——變)。
3.完成練習
第69頁做一做和第71頁第5題。
四、拓展練習。
師:人在鏡子前是這樣變化的,那么其他東西呢?請在紙上寫一寫或畫一畫你喜歡的東西,并用小鏡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變化?
學生自由寫或畫,再用小鏡子照,發現特點。
全班交流反饋:
生1:我在紙上寫了2、3、4這幾個數字,在鏡子里是反過來的。
生2:我寫了“數學”兩個字,在鏡子里也是反過來的。
生3:我寫了“b”,在鏡子里變成了“d”;我寫了“p”,在鏡子里變成了“q”,也是反過來的。
鏡面對稱 篇2
蕪湖市小學數學
優質課評選教案
課題:鏡 面 對 稱
授課人:
年級:二年級
年11月9日
課題: 鏡面對稱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69頁例3和“做一做”。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2)了解平面鏡成像的一些特點。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對平面鏡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仆ㄟ^假想、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旁谔骄、實驗中領略鏡面對稱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激勵學生主動探索未知。
、婆囵B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數學美。
教學重點: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教學難點:探索鏡面對稱的性質:上下、前后位置不變,左右位置相反。
教學準備:課件、 鏡子、 游戲道具(玩具企鵝、球)。
學法與教法設計:
1、學法:活動探究,觀察實驗,小組合作。
2、教法: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分析。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1、播放“猴子撈月”的故事,引出問題。
——月亮真的掉到水里了嗎?猴子為什么撈不到月亮?
2、匯報:平靜的水面就象鏡子一樣,猴子撈的是天上月亮的倒 影,當然撈不到月亮。水面這個大鏡子真是太奇妙了。
二、初步感知鏡面
1、展示圖片1,認識小寶貝。
2、展示圖片2,你看見了什么?
3、小寶寶的位置有沒有變化?
三、游戲激趣,探究規律
1、導入。
2、請一位同學上臺自由做動作。
3、探究上下前后位置關系。
4、探究左右位置關系。
5、小組活動、匯報。
四、鞏固練習
1、回看寶寶相片,解決問題。
2、獨立完成課本練習,展示交流。
五、了解鏡子的發展史,感受它的用途與美麗。
1、了解發展史。
2、談談用途。
3、課件欣賞。
六、總結拓展
1、談收獲。
2、課外拓展。
七、板書設計:
鏡面對稱
上下前后位置不變
左右位置相反
鏡面對稱 篇3
開封市中山路第一小學 張潔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9頁及練習十五的第4、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現象。
2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生體會自然的美與數學的美的結合,體驗學習的快樂。
3 通過活動、游戲和動手操作,加強學生對現象的感知。
4 激發學生對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地探索未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可攜帶的大鏡子一面,學生每人準備一面小鏡子,寫有反數字的卡片。
è激活興趣,切入課題。
教師:上節課我們在圖形王國找到了許多美麗的對稱 圖形,這節課繼續認識對稱,希望通過大家的認真觀察,能發現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對稱現象,看看會有什么新收獲,好,讓我們和明明一起找一找吧!
【教學過程 說明:我利用學生對軸對稱的圖形基本特征的認識,以及對稱現象豐富的生活來源,在數學小精靈的引領下,學生明確課堂目標,興趣盎然,迅速進入新課的探索情景。同時為學生知識的遷移主動建立連接。】
è提供素材,引導探究。
1. 感知對稱現象的特征
Q用課件出示圖片1
師: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仔細觀察這里的景色有什
么特別的地方?
生:這是美麗的水鄉,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水上架著一座橋,水中還有兩只小船。
生:我啊,發現河上有座橋,水面上也有座這樣的橋,而且是
對稱的。水面上的樹和岸上的樹一模一樣,對稱的,水面上這
些景物都是岸上景物的倒影。
師:這個現象你見過嗎?
生:見過,下過雨后,操場上有干凈的積水,從旁邊跑過我低
頭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2.鼓勵肯定,人人參與學習。
師: 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聽聽明明是怎么說的。
Q課件播放聲音:你們說的對極了,平靜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
鏡子,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樣,也是對稱的。我
有幾張美麗的照片,你們愿意繼續欣賞嗎?
生:(勁頭十足)愿意。
l 提出觀察要求。
師:如果你發現了其中的對稱現象,就輕輕的告訴同桌,并指
給他看,好嗎?
l 同桌合作學習。
Q課件配音樂播放:桂林山水,雪山天池,鏡子家居生活照片。
【低年級學生容易受新鮮事物的吸引,我在網上搜集了具有明顯現象的景物照片,學生在游歷祖國東西南北,欣賞自然美的神韻時,同時也能主動發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通過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發學生對這種對稱現象的積極探究。】
Æ學生認真的觀察,互相交流在景物照片中找到的對稱現象。
【教學過程 說明: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啟發,增加信息的捕捉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體會快樂。】
3.匯報探究結果。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生:它們的兩邊是對稱的,另一半都是在水面和鏡子里看到的。
師:說得好,像這樣,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鏡子外和鏡子中的景物一模一樣,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對稱現象。
l 聯系實際。
師:生活中像這樣的對稱現象你還能找一找嗎?
1生:電腦開機等待時,從顯示屏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樣。
2生:早起洗臉時,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3生:過走廊時,玻璃窗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
4生:太陽下,我和影子是這樣的對稱現象。
師質疑:誰來判斷這是不是對稱現象?
生: 這不是對稱現象,地面不像鏡子,影子黑黑的,鼻子眼睛都看不到,和你不是一模一樣的。
【教學過程 說明:在感知特點后,回到生活再發現,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討論解決問題。找一找讓學生明確的特點。在應用中培養用數學的能力,創設情景,滿足學生的自尊。】
è學以致用,體驗成功。
l 用一用,動手做
師:你們太棒了!我非常佩服大家的觀察能力。你們愿意用學到的知識幫助明明解決難題嗎?
Q課件顯示:半只蝴蝶。
畫外音:這是什么呢?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它們恢復完整呢?
Æ學生利用小鏡子獨立操作完成71頁第4題,同座交流,匯報明確。
師:用照鏡子的辦法就解決了明明的問題,鏡子里的世界可真奇妙呀。
l 照一照,再發現
師:課前我們照鏡子,做觀察,下面把你的活動和發現和小組的同學說說吧。
課前活動
自己設計一些活動,在家里照照鏡子,和爸爸媽媽說一說,鏡子里的你是怎樣活動的。
Æ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抽出有特點的發言全班交流。
師:麗麗在照鏡子時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什么問題?
生:咦,鏡子里的我怎么是右手拿本左手拿筆?
Æ學生各抒己見,討論中明確面對面的左右對稱關系。
師:哦,原來師這樣,我們也來照一照,看看是不是這樣。
Æ學生拿物品照大鏡子觀察驗證。加深感知鏡對稱的特點。
l 玩一玩,鏡對稱
師:韻律操馬上要比賽了,怎樣才能讓你做得更準確,漂亮?
Æ學生提建議。方法一請領操員做示范,方法二照鏡子練習。指名學生面對鏡子和領操員做韻律操,其余小朋友邊唱節奏邊觀察它們上下前后左右的對稱關系。
師:通過這些照鏡子的活動你得到什么結論?
Æ學生小結鏡對稱的特點明確:不僅一模一樣。而且面對鏡子做上下前后的動作一致,左右相反。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動腦筋發現了新知識,愿意用我們收獲的知識做游戲嗎?
Æ宣布活動要求,同伴間互為鏡子里外的人再做“照鏡子”的游戲,從不同的角度體驗鏡對稱。音樂活動。
【教學過程 說明: 活動再探究。我設計了兩步:1、課前活動和課堂實踐相結合。由于學生有相關的生活經驗,不必重復再現,小組交流可以檢驗和補充學生照鏡子活動的觀察結果。鼓勵質疑問難,實踐操作驗證結論或解決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激發科學探索的興趣。2、學生對學生,學生對鏡子,韻律操活動再次提高觀察興趣,在游戲活動中為下面的練習鋪平道路。玩中學!
l 想一想,多探究
1. 認真觀察,獨立完成71頁第5題,匯報說明它的對稱關系,判斷結果。
2. 每組四張寫有反數字的卡片,同桌合作,進行看鏡子寫數字的游戲。在小組內交流結果。
Æ小組內活動交流并小結。
è小結
師:時間過的可真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Æ學生總結收獲,分享知識,體驗探究學習后的成功喜悅。
è提出課后建議,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延伸
師:留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看一看,說一說,你還有什么發現和問題,把它們寫在數學日記上,告訴大家。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教學過程 說明: 一節課,并不能完全解決孩子心中的所有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鼓勵他們繼續探索,培養問題意識,將探索學習潛移默化的進行到底!
【教學收獲】
實際上是一個物理現象,但是作為小學二年級的數學內容出現,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抽象、空洞,最關鍵的是教學要求的把握。我為了能較好的直觀教學,讓學生能全面感知的特點,設計了做韻律操的環節,效果很好,學生馬上發現面對面時的對稱關系,在玩中探究了新知。在學生聯系實際找對稱時,一個學生提出了影子問題,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獲,我沒有給予評價,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評價,在比較中,爭論中,找到了不同。我心里真為他們感到高興。通過這節課,我又一次體會到老師的信任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新的潛能。
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
數學第三冊(二年級上冊)
單位:開封市中山路一小
執教: 張 潔
評析: 李 喜 文
鏡面對稱 篇4
新教材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中有一節鏡面對稱(書本第69頁)。教學中只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照鏡子等活動,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初步了解鏡像的性質就可以了。
教學時我利用學校現成的大鏡子,課前我就把孩子們招呼到了大鏡子前,讓他們在鏡子前做各種自己喜歡的動作,看看鏡中的你和鏡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課始我先請個別孩子在鏡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觀察表演孩子鏡中鏡外的不同,幾個孩子表演下來,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變,左右位置發生對換。有了體驗后的發現,孩子們再一次在鏡子前展示自己優美的動作,加以驗證找到的結論。
帶著表演中的喜悅,帶著真切的體驗,孩子們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對圖片的觀察中,一張兩張,你說我說,個個感悟非淺,尤其是看鏡子里的時間,孩子們也判斷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隨堂練習中的一道練習:下面哪一張是小紅拿著的?
思考片刻,就讓孩子們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選擇,一看:1、2、3均有。不忙,聽聽孩子們的理由吧。生1:剛才我們照過鏡子,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所以我選擇1(選擇同樣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們剛才照鏡子時是發現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但剛才照的只有一個人(事物),現在有四個圖了,我覺得1不對,應該是2。生3:我覺得1是對的,你看,鏡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鏡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對!對---又是一片附后聲),似乎選擇1的同學是對的。
課后,回到辦公室,心里始終有點疑問:究竟哪個是對的,假如弄錯了,這不是要誤人子弟嗎?猶豫間,拿起紙筆,畫了幾張視力圖片,跑到鏡子前,一個一個仔細地對照起來。不做不知道,一做嚇一跳,果真練習中選擇1是錯的。原來孩子們在分析時,只考慮了一個物體的左右要發生互換,卻忽略了一排物體照鏡子時,每個物體的位置都要改變,假如原來物體的標號是1、2、3、4,鏡子中的物體順序就是4、3、2、1了。因此,對練習中的選擇應該是2不是1。怎么辦?該怎樣向孩子們解釋?于是我動手寫了幾張含有兩個、三個、四個及多個的視力表圖,在每個視力圖下面標上了順序號,并事先在視力表實物圖下畫出了對應的鏡中視力表。
一切準備就緒,來到教室,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想給同學們道個謙,不過在向大家道謙之前,老師還想帶同學們去學校的大鏡子前,希望能夠在大鏡子前讓大家弄明白老師犯的是什么錯誤。孩子們帶著好奇,很快地來到了鏡子前,場面出奇得安靜。望著孩子們真切的目光,我沒說什么。而是讓孩子們面對大鏡子,先叫了兩個孩子站在鏡子前,讓其他孩子觀察他們鏡中鏡外的位置;接著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視力圖,放在鏡子前,讓孩子們觀察;再接著是三個、四個------好多孩子忍不住了:“老師我知道你為什么讓我們再到這里來了”。“我也知道今天早上的選擇選錯了”!袄蠋,你不用向我們道謙,我們知道原因了”。 “我現在明白該選幾了”!霸缟蟲同學說的時候我沒認真聽,仔細一點就好了”!霸缟衔疫x2的時候就是這樣想的,可是講不出理由,現在我知道了!薄板e了也沒關系,現在我們不是更清楚了嗎”?------是的,錯了沒關系,可以再來。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錯誤,從頭再來有時會更好。
鏡面對稱 篇5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物體》第三課時《鏡面對稱》教材第69頁。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了解鏡面對稱及其應用,欣賞鏡面對稱圖形;思考并探索鏡面對稱下圖形的變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在活動中,感受鏡面對稱的趣味性,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照鏡子、玩游戲等實踐活動,知道鏡面對稱的特點
難點:理解鏡面對稱在鏡面成像時所發生的變化。
四、教具準備:
鏡子、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觀看“猴子撈月”的故事,引出問題。
。ǘ、新知探究
1、照鏡子體驗。
老師背對著大家,我卻知道哪個小朋友在對著鏡子做鬼臉!為什
么?
2、感知鏡面對稱的性質
。1)操作活動一:“照鏡子,做上下活動頭部”。
。2)操作活動二:“照鏡子,前后活動頭部”。
。3)操作活動三:“照鏡子,左右活動頭部”。(難點!)
。4)小結:在我們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了對換。
3、鞏固練習
游戲“照鏡子”。老師做鏡外人動作,學生做鏡中人動作。
4、拓展練習
。1)、選擇:哪面鏡子是我照的樣子,把它圈出來。
。2)、利用鏡子找另一半。
。3)、鏡子中的數字。
。4)、圖片欣賞。
觀察一下,圖片中真實的景物和他在水中的倒影有什么關系?小結:形狀、大小相同;景物中上下位置不同的兩個點再倒影中的位置恰好相反。
。ㄈ⒒仡櫩偨Y,反思學習鏡面對稱現象的收獲
說說這節課里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貨?
。ㄋ模⒉贾米鳂I:寫數學日記《鏡子里的知識》
鏡面對稱 篇6
第三課時 認識鏡面對稱
一、教學目標 :
1、通過觀察活動,認識活動中的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認識鏡面對稱的性質
3、在活動中,感受鏡面對稱的趣味性,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美
4、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與到數學交流活動中,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
能夠初步進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二、學習重難點:
1、認識鏡面對稱現象及其性質。
2、能夠辨別生活中的鏡面對稱現象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一面大鏡子。
2、學生每人準備一面鏡子,最好是長方形鏡面。
四教學過程 :
導入 :前面我們認識了對稱圖形中的軸對稱 現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對稱現象,老師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1、觀察活動一:
(1)出示幻燈片:“橋梁及其倒影”。
。2)觀察這幅圖,你有什么發現或感受?
生:橋與影子連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橋與影子完全一樣。
生:橋和影子是對稱的。
(3)剛才大家說的都不錯,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對稱現象,是橋相對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對稱的一種現象。
2、觀察活動二:
(1)出示幻燈片:“小朋友及其鏡面”
。2)再來觀察這幅圖,比比看誰發現的多。
生:鏡面里外兩個小朋友動作都一樣。
生:鏡子里外的東西都是對稱的。
… …
。3)小結:在生活中大家都照過鏡子,都有這種體驗,這也是一種對稱現象,是我們和鏡中影象相對于豎直鏡面的一種對稱。
… …
認識鏡面對稱的性質
1、操作活動一:“照影子,上下活動頭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發現人與鏡像上下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上,經像也向上;頭部向下,鏡像也向下。
2、操作活動二:“照鏡子,前后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現人與鏡像前后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前,經像也向前;頭部向后,鏡像也向后。
3、操作活動三:“照鏡子,左右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現人與鏡面左右移動的逆向性。既頭部向左,鏡面反而向右,鏡面反而向左。
4、小結:在我們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了對換。
鞏固練習:
1、游戲形式完成練習十五第四題。
小組同學互相說說你看到的完整圖象是什么?鏡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關系?
2、獨立完成第5題,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
2、你有什么收獲與感想?
3、你覺得這節課表現的怎樣?
反思:
鏡面對稱 篇7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69頁。
教學目標:1、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2、過游戲和動手操作,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極力學生主動的探索未知。
教具、學具準備:學生每人準備一面小鏡子,寫有反數字的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
導語:昨天啊,明明到聰聰家做客,可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
事,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展示:明明到聰聰家做客,卻發現那兒有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他做什么動作對方也做什么動作,誰是真的明明呢?他請求同學們給予幫助。
讓學生觀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一個和自己行為一樣的人?
生:那是一面鏡子。
教師給予鼓勵,并出示課題:鏡面對稱。
二、探究新知
1.游戲進入,感知鏡面對稱。
教師請兩名學生上來當自己的鏡子,師對著學生做一些動作,生表演。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反應,一個和老師的動作一樣,一個和老師的動作相反,究竟誰對?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2.親自體會。
學生討論不出結果,教師帶領學生親自體驗,通過照鏡子,你發現了
什么?
讓學生在鏡子前做各種動作,讓學生親自觀察、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如果自己伸左手,那鏡子里的“你”會伸哪邊手?
同伴間再做“照鏡子”的游戲,從不同角度體驗鏡面對稱。
3.舉出生活中有關鏡面對稱現象的例子。
師:你能舉出生活中哪兒還有這樣的現象嗎?
生:湖面的倒影、下過雨后地面上積水的倒影……
三、動手操作
鞏固應用:
1.課件依次出現半只蝴蝶、雪花、天壇、飛機等。
師:這些分別是什么?你通過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2.給每個學生發一張寫有反數字的卡片,同伴間進行看鏡子寫數字
的游戲。
四、小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游戲活動,了解了一些關于鏡面對稱的現象,生活
中還有很多鏡面對稱現象,希望大家多留心,看誰還能找到更多類似的現象。
鏡面對稱 篇8
設計說明:
“鏡子中的數學”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鏡面對稱”的教學內容,它是前一課時知識的延伸與拓展。這部分內容是根據“課標”要求新增加的。從教材編寫的意圖來看,“鏡面對稱”這部分內容不是純粹的知識學習,而是一種體驗性活動,它包含了豐富的過程性目標;谶@樣的認識,我認為:整個教學過程應以教材為基礎,并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多種感悟情境和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鏡面對稱”特征。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數學》第5單元“觀察物體”中第69頁的例題3和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和游戲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教學重點: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建立鏡面對稱現象的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鏡面對稱在鏡面成像時左右所發生的變化。
教具準備:
大鏡子一面、小鏡子每人一面,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韻律,習舊引新:
師說口令,生做動作。(生面對面)
我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師:剛才哪些地方不整齊,為什么?
(生:左右拍時,因為面對面,左右是相反的。)
二.謎語激趣,初步感知:
師講謎語故事:三國時期,有人送給曹操一對會跳舞的山雞。不久,其中一只山雞死去了,失去伙伴的另一只山雞再也沒有跳過舞。于是,曹操向眾人許諾:誰能讓山雞跳起舞就重重有賞。文武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都失敗了,只有一個六,七歲的,名叫蒼舒的小男孩想 出一個好辦法,他讓大臣拿來一個東西放在山雞的面前。山雞看了,真的跳起了舞。
師:同學們,請你們猜猜看。蒼舒拿來的是什么東西呢?為什么山雞一看到它就高興的跳起了舞? (鏡子)
師:這是怎么回事?鏡子里真的還有一個它嗎?
(生:不是,鏡子里的是它的影子,那不是真實的它。)
師:哦,鏡子里的不是真實的山雞,而是它的“像”。
那鏡子里的像與我們真實的人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三.照鏡實踐,探索特征:
1、設疑: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當我們上下,左右,前后動的時候,鏡子中的像會怎樣動呢? (生發表自己的猜測。)
2、驗證:
師:鏡子里的像真的如同學們講的那樣嗎?
學生到鏡子前,有目的、有意識地做動作,并仔細觀察,填好表一,發現規律。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們填表的結果? (生匯報。)
3、歸納特征:
師:照鏡子時,鏡子外的人和鏡子內的像前后、上下——不變,但是左右相反發生變化,這就是鏡面對稱現象。
(板書補充課題“鏡面對稱”)
四、多種練習,加深感知:
練習1:“鏡面對稱”課中操。
同學們,鏡面對稱現象有趣嗎?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老師做鏡外人動作,學生做鏡中人動作,師生一起邊表演邊對口令。
師:同學們,這個游戲好玩嗎?現在同桌之間,一個當鏡子外的人,一個當鏡子里的像,開始表演吧。 (學生站起來自由地表演。)
讓動作比較全面的一組來反饋,并請其他同學對他們的表演進行評價。
練習2:人的變化— →物的變化
師:人在鏡子前是這樣變化的,那么其他東西呢?
生先猜測,再照鏡子驗證,填好表二,最后說明理由。
師:請在紙上寫一寫或畫一畫你喜歡的東西,并用小鏡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變化?學生自由寫或畫,再用小鏡子照,發現特點。然后把你的發現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
(小組交流,反饋。)
練習3:還原“鏡中漢字,鏡中數字、鏡中算式、鏡中鐘面時間”。
讓學生想出還原辦法:看表三中的鏡中漢字、鏡中數字,鏡中算式鏡中鐘面時間,先猜測,再照鏡子,可以還原出原來的漢字、數字、算式、時間,即兩次鏡像能把原來的物體還原。
練習4:說一說,看一看。
說一說: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鏡面對稱的現象?
看一看:(觀看課件)觀察這些圖,你有什么發現或感受?
師: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叫做倒影?吹竭@些圖,老師不禁想起一句成語:“水平如鏡”。誰能聯系這幅圖,猜猜這句成語什么意思?(生:就是指水很平靜,像鏡子一樣!)
師:為什么說水平像鏡子一樣?
(生:因為它能照出影子來!)
五.了解鏡子的發展史,感受它的用途與美麗。
1、了解發展史:
師:最早的鏡子,自然就是水面了。在古代,人們便常常趴在河邊或者水塘旁,對著水面,照照自己的臉究竟是什么樣子。不過這樣的鏡子,風一起,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不久,人們便發明了青銅鏡。中國古代的青銅鏡是十分著名的,估計已有1800多年的 歷史。不僅在國內普遍使用,而且還銷往日本、朝鮮等國呢。此外,歐洲人曾制造過“鋁鏡”,而俄國人還制過“鋼鏡”。然而,青銅鏡畢竟太晦暗,銀鏡太貴,鋼鏡又太容易生銹,F在,人們所用的鏡子,都是又亮、又便宜、又不會生銹的鍍銀的玻璃鏡。
2、談談用途:
師:我們可以利用鏡面對稱的現象幫助我們糾正坐姿、站姿、寫字姿勢等。
師:現在鏡子不僅可以照出我們的像,還慢慢成為一種裝飾晶。下面有幾張鏡子的圖片請同學們欣賞。(觀看課件)
生活中,我們經常用鏡子來起到增大空間的左右。法國有一個著名的宮殿叫凡爾賽宮,宮內有一個著名的鏡廊,長73米,寬10米,高13米。鏡廊的一面墻上有17扇巨大的拱形落地窗門,另一面墻上鑲著17面鏡子,由483塊鏡片鑲拼而成。(觀看課件)
3、欣賞照片:
師:老師這有幾張自己的照片,你們發現了什么小秘密嗎? (都是鏡面對稱)
師;下課前,老師還有一份神秘禮物要送給大家。
同學們的鏡面對稱的照片,想看看嗎?喜歡這份禮物嗎?這是給同學們勤奮好學的獎勵!
鏡面對稱 篇9
一、說教材:
鏡面對稱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的第三課時。本節課的教材通過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湖面的倒影、照鏡子”。讓學生認識鏡面對稱,初步感受鏡面對稱的特點,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見的現象中包含著重要的教學思想。
教材通過設計照鏡子的活動,讓學生親自照一照,通過鏡子內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的關系進一步感受鏡面對稱的性質,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二、說教法:
教學力求體現自覺性、民主性原則。采用學生獨立探究和老師適當引導的方法進行。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 ”。運用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主線。 強化學生共同探究、獨立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和數學美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感受對稱美、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共同合作的能力,,從而落實教法中的“三動”,讓學生學會觀察、想象、操作、驗證。從具體操作中來驗證自己想象的結果,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愿意說給別人聽,讓學生想說、會說。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過程:
這節課以明明的一天貫穿始末。這樣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的興趣。低年級的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堅持,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讓學生在整節課上都以飽滿的情緒貫穿始末,是我在這節課堅持的理念。
一. 創設情境。
本課以明明的一天貫穿始末。
1.課件演示。上午,來到了公園。
提問:觀察,你們知道了什么?
2.過渡到第二個情境,中午,明明來到了紅紅家里,進到屋里,卻發現那兒還有一個明明,和自己一模一樣,他做什么動作對方也做什么動作,為什么會有兩個明明呢?誰是真正的明明呢?你們能幫明明解開這個謎嗎?
通過引導學生觀看這兩個情境,不但使學生初步感知了鏡面對稱的特點,而且也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對稱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3.學生會答,是個鏡子。
(1)組織學生拿出鏡子,隨意活動,照一照,觀察人與像之間的關系。
。2)在小組內,議一議。
。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說一說。
通過照一照、議一議、說一說等活動,直觀、生動地認識了鏡面對稱現象,認識了鏡面對稱的特點。
課件過渡第三個情境,課件語音,明明說:“我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我怎樣運動呢?”紅紅說:“我左右手拿不同的東西時,鏡子里的是怎樣拿呢?”
。1)讓學生先想象以后,再發言。
。2)組織兩個學生親自在全班進行驗證。
。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通過學生的想象、驗證,不但又一次讓學生直觀感受了鏡面對稱的性質,而且有利于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觀念的培養。
二.實踐應用。
1.進入第四個情境。配音:“咦,這是什么呢?”學生會很快答:是只蝴蝶。
提問:怎樣做才能看見一只完整的蝴蝶呢?學生回答后,課件演示一遍。
要求以組為單位,拿出準備好的圖片,進行照一照,能知道它們分別是些什么。
指名學生上臺演示。
2.進入第五個情境。配音:“哪個是她們是在鏡子里看到的樣子呢?”
指名選擇,并說出為什么?
3.玩游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
游戲要求:老師做動作,要求學生做鏡子里的動作。看誰反應快,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
通過想一想、照一照、連一連、圈一圈等活動。加深了學生對鏡面對稱的性質的理解,使學生親身體驗了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明明的一天結束。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明明很高興,因為他學習了很多的數學知識。他知道了(指著板書)物體和像上、下位置一樣,左、右位置對換,前、后位置一樣。其實,物體和像也是一種對稱,我們把它叫做鏡面對稱。
鏡面對稱 篇10
教學內容:課本p69例3及練習十五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認識鏡面對稱現象,了解鏡面對稱的性質。
2、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
3、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 認識鏡面對稱現象,了解鏡面對稱的性質。
2、 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鏡面對稱的性質。
教學準備:有關鏡面對稱的主題圖、鏡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天鵝那美麗的身影),創設情境。
2、揭示學習的內容。
這些現象你們見過嗎?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和鏡子有關的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出示鏡面對稱的實例,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創設優美的意境,營造和諧氛圍。
二、小組合作,學習鏡面對稱
1、組織游戲活動——照鏡子。
1)、講明游戲的要求:兩個學生為一組,一人拿鏡子,一人照鏡子。照鏡子的學生做兩個動作(身體向前靠、身體向后移。)做完之后交換,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說一說。
學生聽清要求后分組活動。
2)、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誰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說給全班同學聽?
學生匯報。
你們看到的情形與他們一樣嗎?
3)、小結
鏡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實際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
4)、組織學生第二次游戲。
要求:還是兩個人一組,一人拿鏡子,一人照鏡子。照鏡子的學生做兩個動作(舉起自己的左手與鏡子里的你打個招呼;再舉起你的右手給鏡子里的你打個招呼。)做完之后交換,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說一說。
學生聽清要求后分組活動。
5)、全班交流。(對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
6)、小結。
2、看鏡子寫時間
教師出示p71思考題第二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鐘面上的是什么時間,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進行游戲,親身經歷探究的活動,有助于發現鏡面對稱的性質。通過活動進一步加深對鏡面對稱特點的理解和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拓展延伸,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思考題第一題。
2、拓展性練習。
四、課堂總結
五、隨堂練習
鏡面對稱 篇1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9頁內容及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踐檢驗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和游戲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地探索未知。
【教學重點】通過實踐檢驗活動,初步理解鏡面對稱的現象。
【教學難點】理解鏡面的左右是發生變化的現象。
【教具準備】大鏡子一面,數字卡片,課件,字母卡片。
【學具準備】每人一面小鏡子,數字卡片,字母卡片,水果一個。
【教學過程】
【課后反思】
1.要營造師生親和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尊重學生要體現在一言一行上,親切生動的話語,微笑和藹的表情,自然真摯的體態,讓學生從聽覺、視覺及整個身心都感受到舒服、自然、放松,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每個人的關愛。不用怕失敗、不用怕犯錯誤,隨時得到的是鼓勵、激勵。教師會和他們同思考,同提問,同判斷,同理解,同解決。師生攜手,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樂于參與,主動提問,積極實踐,對學習也更加自信了。
2.要滿足學生需要,讓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發展。在新授中,首先出示判斷題,讓學生產生分歧,主動提出用實踐驗證的方法來解決。鑒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考方式的不同,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建議自主選擇實踐操作的內容和形式,讓每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驗證方式與合作形式。能力強的學生選擇了自己實踐觀察鏡面對稱中的一些現象,有的學生則與同伴合作共同實踐操作,觀察這些現象。這樣教學既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又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3.活動要豐富有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課堂始終在活動中幫助學生觀察體驗鏡面對稱的現象。通過學生的個人活動、生生合作活動、師生合作活動,充分體驗、感知鏡面對稱的一些現象,盡可能地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交流、實踐和自尊的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情緒高昂,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
本課有以下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
1.鏡面對稱、平面對稱都是對稱中的現象,“鏡面對稱”一詞對學生而言超出范圍,用“對稱”更為合適。
2.學生照大鏡子來感知、觀察鏡內外現象的時間和活動都少了。應該讓學生充分照鏡子,使學生建立表象,感受、理解鏡面對稱現象。
3.課件應該再生動形象些,能用動畫表現出鏡內外人前后、上下位置的不變、左右位置發生變化就更好了。
4.練習活動中蝴蝶等的半個圖案如果能給每個學生一個,讓學生自己拿圖案照鏡子,利用鏡面對稱看到圖案的整個面貌就更好了。
鏡面對稱 篇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9頁及練習十五的第4,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2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鏡面對稱現象,學生體會自然的美與數學的美的結合,體驗學習的快樂。
3 通過活動,游戲和動手操作,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4 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地探索未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可攜帶的大鏡子一面,學生每人準備一面小鏡子,寫有反數字的卡片。
一,激活興趣,切入課題。
教師:上節課我們在圖形王國找到了許多美麗的對稱圖形,這節課繼續認識對稱,希望通過大家的認真觀察,能發現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對稱現象,看看會有什么新收獲,好,讓我們和明明一起找一找吧!
【教學過程說明:我利用學生對軸對稱的圖形基本特征的認識,以及對稱現象豐富的生活來源,在數學小精靈的引領下,學生明確課堂目標,興趣盎然,迅速進入新課的探索情景。同時為學生知識的遷移主動建立連接!
二,提供素材,引導探究。
1、 感知對稱現象的特征
用課件出示圖片1
師:這是什么地方 你看到了什么 仔細觀察這里的景色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生:這是美麗的水鄉,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水上架著一座橋,水中還有兩只小船。
生:我啊,發現河上有座橋,水面上也有座這樣的橋,而且是對稱的。水面上的樹和岸上的樹一模一樣,對稱的,水面上這些景物都是岸上景物的倒影。
師:這個現象你見過嗎
生:見過,下過雨后,操場上有干凈的積水,從旁邊跑過我低頭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2、鼓勵肯定,人人參與學習。
師: 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聽聽明明是怎么說的。
課件播放聲音:你們說的對極了,平靜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樣,也是對稱的。我有幾張美麗的照片,你們愿意繼續欣賞嗎
生:(勁頭十足)愿意。
l 提出觀察要求。
師:如果你發現了其中的對稱現象,就輕輕的告訴同桌,并指給他看,好嗎
l 同桌合作學習。
課件配音樂播放:桂林山水,雪山天池,鏡子家居生活照片。
【低年級學生容易受新鮮事物的吸引,我在網上搜集了具有明顯鏡面對稱現象的景物照片,學生在游歷祖國東西南北,欣賞自然美的神韻時,同時也能主動發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通過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發學生對這種對稱現象的積極探究。】
學生認真的觀察,互相交流在景物照片中找到的對稱現象。
【教學過程說明: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啟發,增加信息的捕捉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體會快樂!
3、匯報探究結果。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生:它們的兩邊是對稱的,另一半都是在水面和鏡子里看到的。
師:說得好,像這樣,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鏡子外和鏡子中的景物一模一樣,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對稱現象。
l 聯系實際。
師:生活中像這樣的對稱現象你還能找一找嗎
1生:電腦開機等待時,從顯示屏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樣。
2生:早起洗臉時,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3生:過走廊時,玻璃窗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
4生:太陽下,我和影子是這樣的對稱現象。
師質疑:誰來判斷這是不是對稱現象
生: 這不是對稱現象,地面不像鏡子,影子黑黑的,鼻子眼睛都看不到,和你不是一模一樣的。
【教學過程說明:在感知鏡面對稱特點后,回到生活再發現,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討論解決問題。找一找讓學生明確鏡面對稱的特點。在應用中培養用數學的能力,創設情景,滿足學生的自尊!
鏡面對稱 篇1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活動,認識活動中的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認識鏡面對稱的性質
3、在活動中,感受鏡面對稱的趣味性,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美
4、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與到數學交流活動中,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
能夠初步進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二、學習重難點:
1、認識鏡面對稱現象及其性質。
2、能夠辨別生活中的鏡面對稱現象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一面大鏡子。
2、學生每人準備一面鏡子,最好是長方形鏡面。
四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認識了對稱圖形中的軸對稱現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對稱現象,老師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1、觀察活動一:
。1)出示幻燈片:“橋梁及其倒影”。
(2)觀察這幅圖,你有什么發現或感受?
生:橋與影子連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橋與影子完全一樣。
生:橋和影子是對稱的。
。3)剛才大家說的都不錯,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對稱現象,是橋相對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對稱的一種現象。
2、觀察活動二:
。1)出示幻燈片:“小朋友及其鏡面”
(2)再來觀察這幅圖,比比看誰發現的多。
生:鏡面里外兩個小朋友動作都一樣。
生:鏡子里外的東西都是對稱的。
......
。3)小結:在生活中大家都照過鏡子,都有這種體驗,這也是一種對稱現象,是我們和鏡中影象相對于豎直鏡面的一種對稱。
......
認識鏡面對稱的性質
1、操作活動一:“照影子,上下活動頭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發現人與鏡像上下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上,經像也向上;頭部向下,鏡像也向下。
2、操作活動二:“照鏡子,前后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現人與鏡像前后移動的同向性,既頭部向前,經像也向前;頭部向后,鏡像也向后。
3、操作活動三:“照鏡子,左右活動頭部”。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活動,發現人與鏡面左右移動的逆向性。既頭部向左,鏡面反而向右,鏡面反而向左。
4、小結:在我們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了對換。
鞏固練習:
1、游戲形式完成練習十五第四題。
小組同學互相說說你看到的完整圖象是什么?鏡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關系?
2、獨立完成第5題,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
2、你有什么收獲與感想?
3、你覺得這節課表現的怎樣?
反思:
鏡面對稱 篇14
慈溪陽光實驗學校 史婉珍 郵編:315300
新教材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中有一節鏡面對稱(書本第69頁)。教學中只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照鏡子等活動,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初步了解鏡像的性質就可以了。
教學時我利用學校現成的大鏡子,課前我就把孩子們招呼到了大鏡子前,讓他們在鏡子前做各種自己喜歡的動作,看看鏡中的你和鏡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課始我先請個別孩子在鏡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觀察表演孩子鏡中鏡外的不同,幾個孩子表演下來,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變,左右位置發生對換。有了體驗后的發現,孩子們再一次在鏡子前展示自己優美的動作,加以驗證找到的結論。
帶著表演中的喜悅,帶著真切的體驗,孩子們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對圖片的觀察中,一張兩張,你說我說,個個感悟非淺,尤其是看鏡子里的時間,孩子們也判斷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隨堂練習中的一道練習:下面哪一張是小紅拿著的?
思考片刻,就讓孩子們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選擇,一看:1、2、3均有。不忙,聽聽孩子們的理由吧。生1:剛才我們照過鏡子,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所以我選擇1(選擇同樣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們剛才照鏡子時是發現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但剛才照的只有一個人(事物),現在有四個圖了,我覺得1不對,應該是2。生3:我覺得1是對的,你看,鏡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鏡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對!對---又是一片附后聲),似乎選擇1的同學是對的。
課后,回到辦公室,心里始終有點疑問:究竟哪個是對的,假如弄錯了,這不是要誤人子弟嗎?猶豫間,拿起紙筆,畫了幾張視力圖片,跑到鏡子前,一個一個仔細地對照起來。不做不知道,一做嚇一跳,果真練習中選擇1是錯的。原來孩子們在分析時,只考慮了一個物體的左右要發生互換,卻忽略了一排物體照鏡子時,每個物體的位置都要改變,假如原來物體的標號是1、2、3、4,鏡子中的物體順序就是4、3、2、1了。因此,對練習中的選擇應該是2不是1。怎么辦?該怎樣向孩子們解釋?于是我動手寫了幾張含有兩個、三個、四個及多個的視力表圖,在每個視力圖下面標上了順序號,并事先在視力表實物圖下畫出了對應的鏡中視力表。
一切準備就緒,來到教室,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想給同學們道個謙,不過在向大家道謙之前,老師還想帶同學們去學校的大鏡子前,希望能夠在大鏡子前讓大家弄明白老師犯的是什么錯誤。孩子們帶著好奇,很快地來到了鏡子前,場面出奇得安靜。望著孩子們真切的目光,我沒說什么。而是讓孩子們面對大鏡子,先叫了兩個孩子站在鏡子前,讓其他孩子觀察他們鏡中鏡外的位置;接著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視力圖,放在鏡子前,讓孩子們觀察;再接著是三個、四個------好多孩子忍不住了:“老師我知道你為什么讓我們再到這里來了”!拔乙仓澜裉煸缟系倪x擇選錯了”。“老師,你不用向我們道謙,我們知道原因了”。 “我現在明白該選幾了”!霸缟蟲同學說的時候我沒認真聽,仔細一點就好了”。“早上我選2的時候就是這樣想的,可是講不出理由,現在我知道了!薄板e了也沒關系,現在我們不是更清楚了嗎”?------是的,錯了沒關系,可以再來。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錯誤,從頭再來有時會更好。
鏡面對稱 篇15
鏡面對稱(教材第69頁)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后進行教學的。鏡面對稱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之一。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教學設計舉例與評析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昨天,淘氣到藍貓家做客,在藍貓家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演示:淘氣到藍貓家做客,進到屋里,卻發現那兒還有一個淘氣,和自己一模一樣,他做什么動作對方也做什么動作,為什么會有兩個淘氣呢?誰是真正的淘氣呢?你們能幫淘氣解開這個謎嗎?
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了,都興趣盎然地猜著,有個別學生還迫不及待地喊了出來:“那是一面鏡子!
評析:以生動的動畫故事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通過觀察生動有趣的情境,并結合平時的認知,初步悟出人在鏡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動作一樣。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游戲活動,初步感知鏡面對稱
藍貓想和大家玩一個照鏡子的游戲。(老師扮演藍貓,請兩個學生當藍貓在鏡子中的像。)
藍貓對著兩生做一些動作,兩個同學作出了不同的反應,生1和藍貓的動作一樣,生2和藍貓的動作相反,究竟誰對呢?
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經過激烈的討論,意見仍不統一。
評析:把學生喜歡做的游戲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游戲中引發學生對認知的矛盾沖突,進而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生主動地探索的欲望。
2、走出課堂,親自體驗鏡面對稱
師:剛才我們通過討論意見仍不統一,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得出結論?
孩子們想出了各種的方法,但沒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后來,有一個學生說:“老師,舞蹈室有一面很大的鏡子,你帶我們親自照鏡子,看誰說得對,好嗎?”孩子們一致贊同這個方法。
教師帶著學生走出課堂,讓興趣盎然的孩子們在鏡子前做各種動作,讓他們親自觀察、體會。例如:
。1)學生向前走一步,觀察鏡子里的像怎樣運動。學生向后走一走,再觀察。
(2)學生向上舉手,再把手向下垂,觀察鏡子里的像怎樣運動。
。3)學生右手拿著數學書,左手拿著文具盒,觀察鏡子里的像是哪只手拿著數學書的。(當他們發現鏡子里的像是用左手拿著數學書,露出了驚訝的眼神)
。4)數學書封面上的“數學”兩字有什么變化?(當他們發現鏡子里的“數學”兩字左右兩邊的筆畫是倒過來寫的,馬上驚奇地議論起來)
評析:針對游戲活動中學生產生的疑問,教師及時帶領學生帶著要解決的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的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前后位置發生對換,直觀感知鏡面對稱的性質。學生在照鏡子的活動中親身體驗鏡面對稱的現象,使疑問得到解決,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并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