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數除以分數》的教學片斷與反思(精選2篇)
《整數除以分數》的教學片斷與反思 篇1
出示這樣一組信息:
出示:一只小鳥小時飛行12千米。1小時行多少千米?
你會用線段圖表示條件嗎? (師生一起畫出線段圖)
求小鳥1小時飛行多少千米,算式怎么列?
這是整數除以分數(板書課題)
1、12÷怎樣計算呢?
學生可能有以下三種方法:
(1) 12÷=12÷0.2 (這是轉化成整數除以小數進行計算。)
你還能否根據線段圖發現不同的解法呢?
(2) 12×5 (這是根據線段圖理解的。)
為什么乘5?能在圖中解釋一下嗎?
(3) 12÷1×5 (說出這種做法的同學是班上一個比較認真的孩子,看的出她很動腦子,但是解釋的并不是很清楚。)
(4) (12×5)÷(×5)=60 (這是根據商不變的規律進行計算的。)
師:從計算上面來看似乎第二種算法最簡單!
這時有學生舉手說:我認為整數除以分數,可以除以他的倒數!(我看的出來他在課前已經看過書了。)
師:對,你真聰明,大家從剛才的第二種方法也能看出來,12÷= 12×5,那這個結論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在來看例題。
教學反思:
課堂的一開始,我并沒有直接從書本例題開始討論,而是從一個除數是幾分之一的簡單例子推想出結論,在讓孩子們來考慮是否適用于所有的例子呢。這樣的安排,讓學生們能真正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算理,讓學生們的思維有一個緩沖階段,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并沒有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整數除以分數的一般計算方法中。以這樣的教學,我相信肯定會給學生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
《整數除以分數》的教學片斷與反思 篇2
教學整數除以分數時,我根據課改的要求,采用了新的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也倍加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
首先,我大膽“放”手。
出示例題后,讓學生自主讀題,自行列式;再推導計算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己發現,試著讓學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歸納概括。比如,學生對18÷2/5究竟如何計算?這是本課的新知識,但是,我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看線段圖,然后根據圖和數量關系,學生列出了算式:18÷2/5=18×1/2×5;有的同學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乘法結合律得出:18×1/2×5=5/2,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學生由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直接推想到18×5/2。所有這些想法,思路正是我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學生才有了思維的天地,學生才有了展示自己學習的舞臺。所以,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不抹殺孩子的想象空間。
其次,我引導恰如其分
綜觀其變,教學就是如何引導學生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所謂放,并不是放手不管,袖手旁觀,恰恰相反。我敢于放手,因為我在課前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到了充分的估和與之相應的措施,這也正是我教學的特點。我的措施是如何更好的引導學生。如:學生列出18÷2/5計算式后,能及時提出研究的程序:(1)自己畫圖(2)看圖獨立進行思考(3)自己嘗試求出結果。這樣做能更好的使有困難的學生通過投影提示為他們的思維方式導航。與此同時我要學生合作交流,起到了彼此幫助、開導的作用。我桌間巡視,參與學生行動,特別關注較差的學生,起到了個別輔導的作用,提高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對前一個環節“放”的教學的完善。這也正是我講解形式的擴展,對“放”的教學起到了保證作用。此后,我根據學生的建議畫線段圖,適當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計算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規律。
最后,激發學生的思維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維活動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借助情境的刺激產生的。我靈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情趣激昂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其中運用了評價作用。如對學生回答問題聲音的評價;根據學的關系式列出計算式時,我抓住學生獲得知識的喜悅心情,不錯過時機詢問怎樣計算,是我教還是自己探究學習,學生一致要求自己學。此刻的學習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要求主動性相當積極,效果可想而知。
我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不僅*幾句激發的語言,更多的是*我真情的關懷。
雖說這是一節比較好的課,但還存在著不稱心的地方。比如對個別學生關注的少,如果給他們更多的幫助本課的效果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