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案例(精選2篇)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案例 篇1
[設計理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得到發展”。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發展。
[設計思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它是在學生初步識別長方體、正方體,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以用其他立體圖形作準備,使學生由認識二維空間發展到認識三維空間是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基于以上認識,并結合設計理念,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的聯系。
2、通過開放型的問題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
3、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的小組式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能力。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本課教學設想如下:
1、探索新型情感性課堂教學。
本課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學生,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
2、讓學生參與探究過程,在“做數學”中體驗數學。
要給足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嘗試中發現,討論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質疑中發展。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如:探究長方體特征中,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中建立長方體的清晰的表象。
3、巧設開放性活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本課教學中注意活動的開放性。巧妙的商討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促使學生參與研究、解決問題的活動。如:你如何驗證相對面大小相等、相對棱長短一致;拆裝長方體、正方體,你有幾種方法?在這一系列開放活動中,每位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4、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優化教學效果。
本課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識特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手優化教學。如:驗證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以及相對的棱完全相同的過程。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在圖文聲并、靜和動結合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第一環節,課始課件演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組成的數學王國城堡圖。然后教師請學生找出我們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
第二環節,教師通過觀察數學城堡主人——機器人的組成,找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同時,讓學生把自己帶來的物體進行分類。教師利用電腦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引導學生初步比較長方體、正方體與長方形、正方形的異同。順勢提示課題。
[在新課導入時,通過課件活潑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認數學城堡和機器人的組成中,既回顧了舊知,又喚起了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
二、組織探究 掌握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棱、頂點。
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跟隨機器人動手玩(切土豆)的游戲,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同時結合電腦的演示初步感知、體驗長方體、正方體面、棱、頂點的概念。
[這一環節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練習,充分利用了切土豆這一生活經驗,一刀出面,兩刀出棱,三道出頂點,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操作中發現,建立了面、棱、頂點的概念。]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第一環節:動手操作,直觀感知。
教師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動手動腦探究長方體的特征,同時出示溫情問題導向:1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的大小、形狀一樣嗎?2長方體有幾條棱?每條棱的長短一樣嗎?3長方體有幾個頂點?每個頂點有幾條棱相交?4老師希望你能用實踐作說明以上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交流,達成共識。
學生在動手中,初步感知長方體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再請代表匯報。
[一、二環節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自主探究。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長方體;在學生相互爭論、相互補充、相互啟發中建立長方體清晰的表象,同時教師的溫情提示,也體現實現的人文關懷]
第三環節:電腦演示、驗證認識。
當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長方體特征后,教師利用電腦演示:一個長方體勻速轉動,清晰、有序地顯示長方體六個面,接著排開、分解;十二條棱也分組排開;八個頂點也進行閃爍;驗證了學生的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的兩個面也是正方形)。
[通過電腦演示驗證學生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也突出了教學難點。]
(三)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第一環節:電腦演示,學生觀察: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第二環節:師生歸納。
這部分采用直接演示,學生觀察特征,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的活動中,歸納、表述正方體的特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
(四)聯系本質,引導辨析
第一環節:讓學生分別找出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
第二環節:出示一些立體圖形,請學生用學過的知道說明哪些立體圖形是長方體、正方體?(先小組合作學習,在請小組代表匯報合作學習結果。)
[這一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思考。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必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進行搜索、歸納、整理,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第三環節: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
三、實踐運用 鞏固新知
同學們已經拜訪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數學城堡主任機器人要帶同學們去認識一下,看看今天誰是數學城堡的能手。
活動一:想象冠軍。
根據一個長方體的一組長、寬、高,你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形狀和各個面嗎?
活動二:操作能手。
1、拆裝比賽。(先把長方體、正方體拆開,然后再裝好,看看誰的方法最多。)
2、擺好長方體比賽。用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幾中擺法?
[這部分有兩組活動,才層次分明。通過電教媒體的優美情景的創設,形象直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情景中,說一說、數一數、擺一擺、想一想,在從事“再創造”的學習活動中鞏固新知,發展了空間觀念。]
四、梳理知識 反思總結
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張學習報告,(設計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參與教師的表格)整理今天的學習內容,同時合理評價同學、自己在學習中表現和收獲,并提出不同見解和值得探究的問題。
[反思總結由“關注結果”走向“關注發展”,“凸現”了過程性、激勵性。梳理知識時不僅設計學習報告,總結自己的學習,還開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評相結合的師生雙向參與、交流互動新評價方法。同時也提倡反思問題和有價值的學習內容]
出處:《小學教學設計》2003.4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案例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的內容,練習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重、難點:能辨認出不同狀態下的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過程 :
一、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多種不同的形狀(邊說邊拿出一個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長方體的實物,如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等)。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告訴大家,再板書:長方體。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形狀的紙盒(教師可將自己預先多帶來的紙盒分發給沒有帶來的學生),并提問:“大家仔細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大部分學生隨意地一個面一個面地數,個別學生會有順序地數。教師行間巡視時,要注意發現會有順序地數的學生。)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如果有學生回答錯了,讓他再數一數。教師再叫會有順序地數長方體多個面的學生來數一次。
教師:“我教你們一種不容易數錯的方法,(邊指著長方體的模型,邊說)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后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教師問:“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教師讓學生拿出帶來的長方體實物(教師注意調配一下學生的長方體,使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狀的長方體)。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實物的各個面和相對的面有什么特點,并按照上面的問題提問學生。
這樣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著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如魔方、正方體的積木塊(或小木塊)和藥盒等。提問:
“誰知道它們是什么形狀的?”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要求學生拿出帶來的正方體實物,讓學生看著實物,教師提問:“正方體有幾個面?”進行觀察、分析,并要求學生分別回答上面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正方體也有6個面。
3.出示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教師先出示長方體圖,并且將長方體圖跟同樣大小的長方體模型加以對比。使學生知道這樣的長方體模型畫出的圖應該是教師出示的圖形的樣子。
學生認識正方體圖的過程同上。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出示一些長方體、正方體和一個棱柱體、一個圓柱體的實物。提問:
“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并讓學生從中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師:“平時你還看到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哪些是正方體的?”
課間活動。
5.做教科書第72頁上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跟它們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
二、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五中的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然后集體核對。
2.做練習十五中的第2題,讓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品。
3.做第3、4題。做第4題時,教師先提問學生,正方體的6個面中每個面的大小怎樣?(每個面都一樣大小。)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擺。
三、小結
教師要學生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的面一樣嗎?
接著回憶正方體有幾個面?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方體:6面,相對的面一樣
正方體:6面,6個面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