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精選13篇)
圓柱的認識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 、揭示課題.
板書:
二、新授教學
(一)
1.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2.教師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二)圓柱的面.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三)圓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四)操作實驗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實踐作業(yè)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 、揭示課題.
板書:
二、新授教學
(一)
1.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2.教師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二)圓柱的面.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三)圓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四)操作實驗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實踐作業(yè)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 、揭示課題.
板書:
二、新授教學
(一)
1.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2.教師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二)圓柱的面.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三)圓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四)操作實驗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實踐作業(yè)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篇4
圓柱的認識1、概念:上、下來兩個完全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圓柱的曲面叫做側面。
2、圓柱的側面積和求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側面積= 底面周長高
3、圓柱的表面積和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
4、圓柱體積及求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一個圓柱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這個圓柱的體積。
圓柱的體積=圓柱的底面積高
5、圓柱容積和容積計算公式
圓柱容積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圓柱的容積。計算方法與體積相同,但計算時要從容器里度量直徑或半徑或周長,以及深(高)。
學習技巧精要
1、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和體積、容積時要注意:
(1)求側面積,底面周長和高時必備的條件,如果已知底面積的直徑,半徑,應先求出底面周長,再求側面積。
(2)求表面積要分清下面三種情況:⑴有兩個底面的 ⑵只有一個底面的⑶無底面(只有側面)
(3)求制作圓柱用料(求側面積或表面積)時,實際的材料都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取近似值,一般要用“進一法”。
(4)計算圓柱的體積、容積,底面積和高時必備條件,如果已知底面周長或直徑,要先求出半徑,再求底面積,最后求出體積或容積。
(5)、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或體積,一般先要分步計算,先求側面積,底面積,然后求表面積或體積。每步的計算結果,要寫上正確的計算單位。
2、解答題要弄清楚,是求表面積、側面積、還是體積(容積),不要亂套公式,出現錯誤。
如:做通風管的鐵皮、下水道(下水管)、煙囪的表面積、壓路機的 滾筒壓一周的面積等都是求圓柱的側面積。
1、王師傅用鐵皮做10節(jié)同樣大小的圓柱形通風管,口的直徑20厘米,每節(jié)長60厘米,一節(jié)至少需要鐵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口處鐵皮略去不計)
解:20厘米=2分米 60厘米=6分米
(1)通風管的底面周長:c=πd
=3.142=6.28(分米)
(2)一節(jié)通風管所需鐵皮:s側=ch
=6.286=37.68(平方分米)
(3)10節(jié)通風管所需鐵皮:37.6810=376.8(平方分米)答:(略)
2、一個圓柱形鐵皮罐,底面半徑時3厘米,高12厘米。這個鐵皮罐的表面積時多少平方厘米?
解:(1)鐵皮罐的側面積。 (2)鐵皮罐的底面積
s側=ch=2πr s底=πr2
=23.14312 =3.1432
=226.08(平方厘米) =28.26(平方厘米)
(3)鐵皮罐的表面積 列成綜合算式:
226.08+28.262 s表==2πrh+2πr2
=226.08+56.52
=282.6(平方分米)
3、一種無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周長125.6厘米,高30厘米,做一對這樣的水桶至少要鐵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數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解:(1)水桶的側面積: (2)水桶的底半徑:
s=ch r=c÷2π =125.630 =125.6÷(23.14)
=3768(平方厘米) =20(厘米)
(3)水桶的底面積 (4)需要鐵皮的 面積s底=πr2 (3768+1256)2
=3.14202 =50242
=3.14400 =10048
=1256(平方厘米) =10100(平方厘米)
4、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1.5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分析:求圓柱的體積要先通過底半徑,求出它的底面積,再求體積。
解:(1)圓柱的底面積 : (2)圓柱的體積:
s底=πr2 =3.141.5 2 v=sh=7.06512
=3.142.25 =84.78(立方厘米)
=7.065(平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84.78立方厘米。
5、一個圓柱形牛奶桶,從里面量,底面直徑是3分米,高是4分米,這個牛奶桶的容積是多少升?
分析:求牛奶桶的容積,計算方法與求體積的計算方法一樣,題中已知底面直徑和高,先通過直徑求半徑,再求底面積 ,最后求容積。
解:(1)牛奶桶的底面積: (2)牛奶桶的 容積
s底=πr2=3.14(3÷2)2 v=sh =7.0654
=3.142.25 =28.26(立方分米)
=7.065(平方分米) =28.26(升)
答:牛奶桶 的容積是。
圓柱的認識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 、揭示課題.
板書:
二、新授教學
(一)
1.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2.教師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二)圓柱的面.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三)圓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四)操作實驗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實踐作業(yè)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 、揭示課題。
板書:
二、探究新知
1、
(1)啟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2)教師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2、圓柱的面.(課件演示:)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
①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②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③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3、圓柱的高.
(1)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2)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操作實驗(課件演示:)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隨堂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課后作業(yè)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篇7
年級:六年級
內容:
圓柱體的認識課上,老師引導學生利用圓柱體模型總結了圓柱體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稱,列舉、展示、觀察了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圓柱體后,在指導學生制作圓柱體模型之前。
師:你們還能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圓柱體嗎?
……
生1:硬幣是圓柱體。
師:是嗎?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嗎?
生1:(拿出一枚硬幣)這兩個圓就是底面,這個厚度就是高。
師:大家同意嗎?有硬幣的同學拿出來看看。
生:(一邊交流,找硬幣)同意。
生2:(站起來,舉著硬幣,大聲地)硬幣不是圓柱體。
師:(感到意外,但是興奮地指著生1)很好,你跟他討論,大家認真聽,有意見的可以插話發(fā)表意見。
生2:(對生1)你說,圓柱體有幾個面?
生1:三個呀。
生2:三個什么樣的面?
生1:兩個圓圓的平面,一個曲面。
生2:你摸摸硬幣的兩個圓面,是平的嗎,是光滑的嗎,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紋,還有國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幣,迷惑),……但是……
生:(熱烈交流,有爭論。)
生1:他差不多是個圓柱體。
生2:差萬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來,沖著生2)你是鉆牛角尖,那你說說,什么是圓柱體。
生2:(拿過圓柱體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興地)你是說,這是萬分之萬的圓柱體?
生2:(好像意識到什么,有點猶豫)是的。
生3:現在如果有一個顯微鏡,來看圓柱體,肯定會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課鈴響,學生還在熱烈交流)
師:老師很高興,你們,特別是這兩個同學是我見過的最肯動腦筋的同學,大家課后再討論一下,我看不出誰有錯,這個問題究竟該怎樣解決?下次課把你們的結果告訴我。不過在家里還是請你們做一個盡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頓地)近似于圓柱體的東西,要求底面半徑5厘米,高10厘米。
沒有等到上第二次課,同學們就討論出了結果,由生2寫在紙上交給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平面、直線、圓等等實際物體,所有這些物體都是近似的。”老師在紙上寫著:“你們真了不起,對于12歲的孩子來說,這個發(fā)現同牛頓發(fā)現蘋果落地的奧秘一樣偉大,老師為你們驕傲!”
簡單分析:
這個片斷有這樣幾個特點。
1. 教師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師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教師在本節(jié)課既定教學任務完成受到影響的情況下,給學生表演的舞臺,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老師始終興趣盎然地表示鼓勵,給學生極大的勇氣,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果沒有平時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師生關系,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對學生提出的見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沒有簡單忽略,而是加以關注,不是簡單給予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解決。最后布置作業(yè) 的時候使用的詞語“盡可能接近圓柱體的東西”。
2. 教師夠準確地把握住了課堂上稍縱即逝的教育機會。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思想方法和看問題的態(tài)度,當然同樣是數學教師職責,但是,往往很難找到這樣的好機會。教師在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后,敏銳地捕捉到了問題的價值,使得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 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讓學生體驗成功既可以讓學生產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生2的成功與失敗,來自老師的一念之間。
圓柱的認識 篇8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完成第39頁上的“做一做”和練習十的第 1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長方體形和正方體形的物體各一個,及多個圓柱形的物體(如罐頭盒、茶葉筒、藥盒、藥瓶、紙盒等);讓學生也收集幾個圓柱形的盒子,同時讓學生將教科書第153頁上的圖沿邊剪下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
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 Π r或C= Π 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口算)。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二、導入 新課
教師手中先后拿一個長方體形的物體和正方體形的物體,提問:我手里拿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他們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導學生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
教師出示幾個圓柱形的物體,“大家注意了,你們看看這些物體跟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請大家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跟老師一樣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感覺它們與長方體有什么不一樣?
三、新課
1.。
讓學生拿著圓柱形的物體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而圓柱則有一個曲面, 有兩個面是圓,從上到下一樣粗細,等等。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校體,簡稱圓柱。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立體圖形。
板書課題:圓柱
教師:大家剛才認識了圓柱形的物體,我們把這些物體畫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圓柱形物體的投影片。
教師:現在我們沿著這些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線,于是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形。隨后教師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線。
然后指出:這樣得到的圖形就是圓柱體的幾何圖形。
教師:請大家再觀察一下,這些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發(fā)現:圓柱的上、下兩個面都是平面,并且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教師指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圖上標出底面以及兩個圓的圓心O。
同時還要指出:我們所學的圓柱是直圓柱的簡稱,即兩個底面之間從上到下一樣粗細,高垂直于底面。
接著讓學生用手模一模圓柱周圍的面,使學生發(fā)現圓柱有一個曲面,由此指出:圓柱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讓學生看圓柱形物體,指出: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然后在圖上標出高。
提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使學生明白:圓柱的高有無數條,他們都相等。
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同桌的兩名同學相互指出圓柱的兩個底面、側面和高。
小結:圓柱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
上、下兩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圓
圓柱
從上到下粗細相同
2.鞏固練習
(1)做第39頁“做一做”的第l題。
要求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如鋼管、汽油桶、爐子姻簡、截面是圓形的鉛筆等。
(2)出示(投影)一組立體圖形,辨析哪些是圓柱,哪些不是圓柱?為什么?
3.教學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出示一個帶完整商標的罐頭盒。
教師:這個罐頭盒是什么體?(是圓柱體。)
“它的側面是哪個面?”
讓前排的學生指示給全班同學看,使學生明白,這個圓柱的側面實際上可以用罐頭盒上的商標紙來表示。
然后沿著罐頭盒的一條高剪開,再將商標紙打開,平展在黑板上。
教師:現在商標紙是什么形狀?(是長方形。)
教師沿著商標紙的邊在黑板上畫出長方形,再將這張長方形的紙包在圓柱的側面上,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展開后得到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的周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寬與圓柱底面的高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概括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四、小結(略)
五、課堂練習
1.做第39頁“做一做”的第2題。
可以將教科書上的圖用投影儀放大或畫在小黑板上,指名學生指給大家看,其他學生評月是否正確。
2.做第39頁“做一做”的第3題。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柱,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量完后,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是怎樣量的。
3.做練習十的第1題。
指名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利用圓柱的特征來解釋。
圓柱的認識 篇9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那我們就做一個摸一摸的游戲好嗎?瞧,老師手里有一個魔袋,里面裝了幾種物體,其中有我們學過的,也有我們沒學過的,看看準能把我們沒學過的物體摸出來?
師:(一個學生摸出幾個圓柱體。)你能說一說為什么沒摸出其他的物體嗎?
生:因為那些物體的面都是平平的,這幾個圓柱有一個曲面,能夠滾動。師:你可真聰明。像這樣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能夠滾動的物體,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圓柱。
[反思:采用游戲導入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摸一摸的游戲中初步感受圓柱的特征。然后通過對比、辨析強化對圓柱的認識,使課堂自然、真實、生動。]
2.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師: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我想知道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圓柱彎曲的那個面究竟是什么形狀的。
生:我想知道圓柱有什么特征。
師:從大家的問題當中,老師看出你們都是愛學習的孩子。我聽說咱們班級的同學都很聰明,自學能力也很強,所以老師想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到書中去尋找答案,你們能行嗎?
……
二、認識圓柱
1.自學并觀察圓柱形狀的實物。
師:老師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現在就請同學們發(fā)揮聰明才智,獨立閱讀數學書74頁和75頁的內容,注意邊讀書中內容,邊用筆畫一畫。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結合你手中的圓柱體,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來感知圓柱的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學要求嚴密性和準確性,所以在設計過程中要求學生邊看書邊觀察實物,使知識得到整合。]
2.匯報并認識圓柱的幾何圖形。
師:看完書的同學請把你了解到的知識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嗎?(小組交流匯報讀書體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呢?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來介紹你們所了解的圓柱呢?
生:我知道了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生:我發(fā)現圓柱有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能準確地概括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來。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你是怎樣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認為一模一樣就是完全相同。
師:那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這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測量底面直徑或半徑來驗證。
生:可以用卷尺或線繩測量周長來驗證。
[反思: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發(fā)現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對圓柱的生活感受,而當他們利用教師提供的學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驗證了自己的發(fā)現時,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興奮的行為狀態(tài),就更容易參與到下面的問題解決中去。]
師:你們的辦法可真多啊!現在通過課件演示,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大家的發(fā)現好嗎?(課件演示:圓柱體上下底面重合圖。)
師:(出示課件。)老師在圓柱的上下底面之間畫了4條線段,這4條線段是否都是圓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說出你
的理由嗎?
生:這4條線段不都是圓柱的高,因為高是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所以說只有垂線段才是圓柱的高。
師:你概括得真準確。那么圓柱的上下底面之間有多少條垂線段呢?
生:無數條。
師:所以說圓柱的高也有無數條。
[反思:認識圓柱的高是學生認識中的難點,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直觀演示幫助學生認識高,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圓柱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圓柱的特征,那么你們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識準確地判斷出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圓柱嗎?(生判斷后說出理由。)
3.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師:圓柱的上下底面以及高都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了,但是大家看圓柱的側面,用手摸一摸是一個曲面,這是我們比較陌生的。大家猜想一下,這個陌生的側面是否也能夠轉化成我們比較熟悉的平面圖形呢?如果能那么有可能是什么圖形呢?
生:我猜可能是長方形。
生:我猜有可能是梯形。
師:那么圓柱的側面究竟是哪一種平面圖形,請同學們拿出小剪刀輕輕地把圓柱的側面剪開,仔細觀察剪開后的圖形和圓柱之間有什么聯系,然后和同伴交流一下。
生:我發(fā)現如果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它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它的寬就是圓柱的高。
生:我和他剪開的圖形不一樣,我也是沿著高剪開的,可是我剪開后的圖形是正方形。
生:我是沿著一條斜線剪開的,可是剪開的卻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生:我剪開的是不規(guī)則圖形,但也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底面周長也是這個不規(guī)則圖形的長,高也是不規(guī)則圖形的高。
(師根據學生的發(fā)現,投影演示側面展開圖出現的幾種情況。)
師:從剛才大家的交流匯報中,老師看出了大家對圓柱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其中同學們重點研究的是圓柱的側面積,我們把它展開就轉化成了大家熟悉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你們可不可以根據自己動手操作及投影演示的過程把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呢?試一試好嗎?
(生填表,師巡視指導。)
[反思:側面展開圖是本課的難點,通過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等手段化曲為直。使陌生的曲面轉化成比較熟悉的平面圖形,從而發(fā)現圓柱體的包裝紙可以有多種形狀,與自己原先的認識不一樣,并產生積極的探究欲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手段發(fā)現問題的本質,體現了從一般到特殊這一研究問題的方法。]
4.小結。
師:剛才大家通過看書自學,觀察手中的圓柱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方法,了解了課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從這一系列活動中看出了咱班同學那種自強、自立、協(xié)調合作的精神。我猜想同學們一定對這節(jié)課的知識掌握得很好,也一定會應用這些知識吧?那我們現在做幾道練習題來驗證我們所學的知識好嗎?
三、鞏固深化——實際運用圓柱
1.我會填。
圓柱體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把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得到一個,它的長等于圓柱的,寬等于圓柱的。
2.我是小法官。
(1)圓柱的高只有l(wèi)條。——
(2)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3)圓柱的側面展開只能是一個正方形。
(4)圓柱的兩個底面直徑相等。
3.投影出示:圓柱的大小由什么決定?
4.把一塊長94.2厘米,寬31.4厘米的長方形鐵皮做成一個圓桶,這個圓桶的底面周長是厘米,高是厘米。
5.實踐性作業(yè):給圓柱體罐頭盒做外包裝。
“圓柱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以及圓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拓展。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認識圓柱,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圓柱的高與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之間的關系。能力目標是通過操作,看懂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使學生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興趣。
學情分析:本單元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具備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圓柱又是一種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形體,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從直觀人手,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此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指導學生看書、觀察圓柱實物圖,采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討論,探索圓柱的特征,并利用課件的演示,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了解圓柱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3.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設想: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我們設計本節(jié)課的基本思路為:
1.情趣導入。誘發(fā)新知。
2.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在這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創(chuàng)設了3個學習情境,即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力爭達到感知圓柱特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效果。
3.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新課后,我們設計了針對性和發(fā)展性的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下面,就第一點、第二點作以簡要介紹:
第一,情趣導入,誘發(fā)新知。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因此,上課伊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在游戲中自然引出課題。
第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讓學生學會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創(chuàng)設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有效思考,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以及分析、比較,能夠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通過學生的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圓柱側面展開圖的不同情況及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隨機演示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有的學生會剪出不規(guī)則的圖形,我們也做了相應準備。
在整個教學中,以師生共同探討“圓柱”的特征為主線,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合作意識,力爭促進學生的相互認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團結協(xié)作,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真正實踐新課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學不同的數學”的理念。
反思:
我們團隊的教師進行了反復的溝通和交流后,認為本節(jié)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采用游戲導入,當學生從袋中摸出比較陌生的物體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這個過程雖然看似簡單,但并不是流于形式。因為學生在觸摸中初步感受了圓柱的特征,因而能準確地把它與學過的立體圖形區(qū)別開。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課堂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實物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議一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幾個活動連接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教學整體。
第三,注重學生多樣化的思考策略。
教學中,充分為學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在讓學生驗證“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也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課堂上我們聽到學生說出了4種不同的方法,教師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評價,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力爭讓每名學生都有所收獲,體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教學理念。
第四,注重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結束時為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性作業(yè)”:讓學生為罐頭廠家設計一個外包裝。這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這一理念。
但精彩中難免也會有些遺憾:一是,語言有時不太準確。如:指著圓柱說“圓柱旁邊有一個面是側面”。教師過于急躁,如果說“圓柱除了兩個底面還有一個曲面,它是圓柱的側面”就會更好了。二是,應該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如:當有一個小組匯報出側面展開后是一個不規(guī)則圖形時,應該就勢引導學生演示,讓學生發(fā)現它通過割補法也可以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
反思了本節(jié)課,我們團隊有了一點教學重建的設想:對于“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上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手中圓柱的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后面布置的實踐作業(yè)奠定了基礎
圓柱的認識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圓柱體實物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體的立體圖形,使全體學生經歷從抽象——表象——抽象的過程認識圓柱的基本特征。
2.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高、側面、及側面展開圖形狀及其與圓柱體的對應關系,并能夠對一些結論作出合理的解釋或實驗驗證。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觀察、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平,培養(yǎng)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師生互動中是全體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感受數學(圓柱體)的獨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使部分學生大致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豐富其學習數學的積極體驗。
教學準備:圓柱體實物及模型、王牌、直尺、色卡紙、剪刀、膠帶、小棒、ppt課件等。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們在一年級就認識了圓柱,對圓柱體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jié)課我們來進一步認識圓柱,你想知道有關圓柱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探索特征
1、先讓學生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體實物,再展示ppt圓柱形實物圖片。
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有什么共同特點?
【預設】:(圓的、直直的、上下一樣粗)
如果把這些圓柱形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呢?
電腦課件演示:抽象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并指出像這樣的幾何體叫做圓柱體。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圓柱的認識經歷由抽象——表象——抽象的過程,豐富學生頭腦中圓柱形象的儲備,并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柱的廣泛應用。
2、結合實物及模型,初步探索圓柱的基本特征。
要研究圓柱,我們首先要研究圓柱的組成。
請你仔細觀察你學具袋中的圓柱體或你收集到的圓柱形實物,圓柱有哪幾部分組成的?
再仔細看一看,動手摸一摸,滾一滾,量一量,做一做,還有什么發(fā)現?
和同伴們交流一下自己的發(fā)現吧。
以小組為單位總結一下對圓柱的認識。
結合學生的匯報板書:
底面2個圓形完全相同平行
圓柱兩底面和側面垂直
側面1個曲面
3、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你是如何知道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的呢?
【教學預設】測量、畫下來比較、拆下來扣上等。
生匯報后電腦動畫演示上下兩個底面圓完全重合。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兩個底面完全重合?
圍成圓柱的面和圍成正方體、長方體的面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實踐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中認識圓柱的基本特征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廣泛應用。結合電腦演示,是教學更加直觀形象。
4、圓柱的高
同學們非常了不起,運用了多種方法研究認識了圓柱的底面特征。
下面再來看這兩個圓柱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它們分別是跟圓柱的什么有關呢?
出示兩個底面和高都不同的圓柱體。
【預設】高低不同,粗細不同,與兩個底面大小及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教師結合圓柱體模型演示并講述:底面半徑和高。
圓柱的粗細與誰有關?(底面半徑)
圓柱的高低與誰有關?(圓柱兩底面之間的距離——即圓柱的高)
圓柱有幾條高?
連接圓柱上下底面上任意兩點的線段都是圓柱的高嗎?
同一個圓柱體上的任意一條高都相等嗎?
電腦演示:連接上下底面圓心的連線段長就是圓柱的高,圓柱的高有無數條且都相等。
你能給你手中的圓柱畫高嗎?
日常生活中圓柱的的高還有那些不同稱謂?
例如:硬幣的高教做【厚】;鋼管橫放時的高叫做【長】水井的高叫做【深】等。
【設計意圖】圓柱高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中的難點,應突破側面高的教學定勢,以兩底面間的距離從內外兩個方面幫助學生認識高,畫高。豐富學生空間意識觀念。
5、圓柱的生成
試著把一張長方形硬紙板長邊粘在小棒上,快速轉動,看一看轉出來的是什么形狀。和同伴一塊兒體驗一下吧!轉成的圓柱的半徑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何聯系?如果按短邊轉呢?又會怎樣?
6、圓柱的側面
先猜想一下如果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側面展開會是什么圖形?
再拿出你事先準備好的圓柱模型、剪刀、直尺、色卡紙、膠帶等物品做個試驗吧。根據你的實驗完成下列報告:
實驗報告單
第小組組長組員
①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的是一個形。
②該圖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
具體關系是。
③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說出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剪開、圍裹等實踐操作,把圓柱體的側面化曲為直,培養(yǎng)學生想象的空間。
三、深化鞏固,解決問題
1、下面那些物體是圓柱體,若是,請指出它的底和高,若不是,請說明理由。圖略
【設計意圖】鞏固理解所學新知,重點區(qū)分圓柱和圓臺。
2、判斷題
3、小小設計師
4、小畫家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逐步認識了圓柱體,我們都探究了圓柱體哪些方面?對圓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圓柱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建筑、日常用具、工藝美術、產品設計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增加了許多情趣。希望大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加以利用。
五、板書設計:
底面2個圓形完全相同平行
圓柱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無數條相等
側面1個曲面
展開后是長方形
長=底面周長寬=高
教學內容:人教課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圓柱的認識(p10-12)
教材分析:
教材先呈現出現實生活中具有圓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圖片,通過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些物體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再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立體圖形,結合圖形的名稱,使學生對圓柱的認識經歷由抽象——表象——抽象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見過那些圓柱形的物體,豐富了學生頭腦中圓柱形象的儲備。同時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柱的廣泛應用。
學情分析:圓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體,學生有廣泛的認知基礎,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圓柱的認識 篇11
預設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2、能清楚地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重、難點:
對圓柱特征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
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的周長公式。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
⑴半徑是1 米 ⑵直徑是3厘米
⑶半徑是2分米 ⑷直徑是5分米
二、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提問:我手里拿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它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導學生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
教師出示幾個圓柱形的物體,“大家注意,你們看看這些物體跟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一樣嗎?請你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跟老師一樣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感覺它們與長方體有什么不一樣?
三、探究新知:
㈠認識圓柱的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的特征:
談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
(美觀、實用、安全、可滾動……)
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摸一摸圓柱的表面,說說發(fā)現了什么?
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么?它們的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么?
板書: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圓柱的高。
初步感知:展示,引導學生觀察,并結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
深化感知: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動手測量哪條邊上圓柱體上的高,哪條最為簡捷。
4、圓柱的側面展開:
⑴動手操作: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板書:沿高剪(長方形、正方形)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教師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⑵尋求發(fā)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小組合作,操作展開的長方形圖并觀察。
同學交流說出自己的發(fā)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是圓柱的高。
⑶延伸發(fā)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討論:平行四邊形通過什么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引導小結:通過割補的方法,也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四、鞏固深化:
1、投影出示:判斷下列圖形哪些是圓柱,哪些不是圓柱:為什么?
2、完成練習二十的第1題,引導學生利用圓柱的特殊來解釋。
3、完成第75頁,學生自己操作完成。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能說出幾個?今天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能來說一說嗎?
創(chuàng)意作業(yè):
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圓柱形的平臺。
圓柱的認識 篇12
教學內容:教材第11—12頁例1、例2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圓柱的幾何圖形和圓柱的特征。(2)知道圓柱的各部分名稱。(3)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圖形各部分的關系。過程與方法:(1)經歷由“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2)經歷圓柱側面展開的操作過程,體驗比較、發(fā)現、歸納的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征。突破方法:學生自主探索知識。難點:圓柱側面的展開。突破方法:學生動手實踐,發(fā)現側面展開圖的特點。教學與學法:教法:正確引導,適時講解學法:自主探究,操作體驗教學準備:cai課件、圓柱模型、長方形硬紙、木棒教學過程:圓柱的認識
教學步驟 教師導學 學生探究 設計意圖 一、 問題引入 (1)cai課件出示p10頁中的圓柱形物體。 教師:這些物體的形狀有共同特點?如果把這些圓柱物體的開頭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 (2)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 師:像這樣的圖形叫做圓柱。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1)學生分小組交流,再匯報,可能會說:①有兩個圓面;②有一個曲面;③是立體圖形。 通過直觀演示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組織學生觀察準備好的圓柱模型。師:圓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它的面有什么特征? 師:兩個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周圍的面叫做側面。 (2)探究上下兩個面的關系。 師:摸一摸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它們的大小怎樣? (1)學生小組交流、匯報。學生可能會想到:①由兩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②上下兩個面是相等的。③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生可能會說:相等。因為:①用直尺量出兩個圓的直徑相等; 通過觀察和操作,發(fā)現和總結出圓柱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在交流中認識圓柱的特征,掌握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步驟 教師導學 學生探究 設計意圖 師:你怎么知道它們的大小相等呢? (3)認識側面 師:我們知道中間的面叫側面。從側面看是上面粗還是下面粗? (4)認識圓柱的高 ①認識高 師:(出示兩個高低不同的圓柱)觀察講桌上的兩個圓柱,它們的高低相同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圓柱的高是由什么決定的?什么是圓柱的高? 師:怎樣測量圓柱的高呢?(師出示一個玻璃水杯) 師:你覺得圓柱的高有多少條? ②生活中圓柱的高 師:(出示鉛筆)這是不是圓柱體?鉛筆的高是指哪個部分?我們平時把它叫做什么? (5)學生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圓柱 師:用老師為你們準備好的材料合作制作一個圓柱。并思考兩個問題:①你是如何選擇材料制作的?②通過制作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師:看來要做成一個圓柱體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6)cai課件演示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邊演示邊讓學生說展開后的情況。 ②拆下上面的蓋和下面的圖形比,發(fā)現是相等的。 (3)生可能會說一樣粗。 (4)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交流并匯報:圓柱的高矮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5)生匯報交流:①用平行四邊形和兩個大小一樣的圓組成。②用長方形圍成一個圓桶,再加上兩個圓做成一個圓柱。我們發(fā)現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的周長。③用正方形做成的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是正方形。 生:底面是兩個相等的圓,側面可以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 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圓柱的高也叫長或厚。 學生通過親歷由平面圖形組合成立體圖形,逐步建立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系,進一步發(fā)展到了空間觀念。 三、應用反饋 (1)教材練習二第1題。 (2)教材練習二第4題。 (1)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交流。 (2)學生動手算一算,小組交流。 結合練習,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暢談學習收獲
圓柱的認識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 、揭示課題.
板書:
二、新授教學
(一)
1.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2.教師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二)圓柱的面.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三)圓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四)操作實驗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實踐作業(yè)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