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和體積單位(精選17篇)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板書課題:)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 .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2
課題一:
教學要求 通過實驗觀察,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盛有紅色水的大玻璃杯一個,用繩捆著的大小石頭各一塊,沙一堆;投影儀和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一個;體積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學生準備: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學具。
教學重點 體積的含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知識。
二、探索研究
1.實驗觀察
觀察(1):把一塊石頭放入有紅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
觀察(2):這只杯子里裝滿了細沙,現在把細沙倒出來放在一邊,取一塊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剛才倒出來的沙裝回到杯子里,你發現了什么情況?為什么?
觀察(3):在(1)中把石塊換成小一點的,你觀察到什么?為什么?
圖片觀察:投影出示課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個物體所占的空間大?
結論: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2)你能說出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大?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小?(3)做第30頁的“做一做”。
2.教學體積單位。
(1)介紹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數、1 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并量出它的棱長。②看看我們身邊的什么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顯示第36頁的第2題,讓學生口答。
3.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系與區別。
投影顯示第31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讓學生說。
三、課堂實踐
1、做練習七的第1題,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體先擺后說。
2、做練習七的第3題,學生獨立做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3
教學設計修改體積和體積單位(1)主備課人:胡冰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2、 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3、使學生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立體圖形的興趣。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一、導入談話: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認識立體圖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錯。這節課老師想和大家一起進行幾個小實驗,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戰嗎?讓我們來試試看。二、操作探究1、學習例6(1)教師出示一個空杯,給空杯倒滿水。再出示一個同樣的空杯:這兩個杯子同樣大,裝的水也是一樣多嗎?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往空杯中裝入一個桃,將滿杯的水往裝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滿。問:杯子中為什么會剩下一些水呢?引導學生發現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間。(2)教師出示兩個水果,分別裝入兩個空杯,倒滿水。你覺得倒入幾號杯里的水多?為什么?指名學生回答,驗證。將兩個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驗證哪個背的水多。進一步明確:桃占的空間大,因而相應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張的空間小,因而相應杯中的水就多。(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個水果,分別裝入三個空杯,倒滿水。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個水果,哪一個占的空間大?把它們放在同樣的杯子里,在倒滿水,哪個杯子里水占的空間大?引導學生比較、推想。操作驗證。(4)師指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 追問:你能舉例比較兩個物體的體積嗎?指名學生回答,再同桌互相舉例。2、學習例7(1)出示兩盒書引導學生觀察,那個盒子里的書的體積大一些?學生比較后回答。師:你們看,書的體積大,也就是書盒所能容納的書的體積大。這個書盒就是一個容積。我們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板書:容積追問:這兩個書盒,誰的容積大一些?為什么?(2)試一試下面那個玻璃杯的容積大一些,你能想辦法比一比嗎?師: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積,你能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在小組里交流比較方法,指名匯報。三、鞏固練習1、完成練一練第1題借助示意圖,先由學生進行直接判斷,再通過操作演示驗證。指名說說,溢出的水的體積分別相當于哪個物體的體積。2、完成練一練第2題引導學生根據容積的意義進行解釋。3、完成練習五第1題獨立思考,指名回答說說三堆餅干的體積為什么相等。4、完成練習五第2題獨立思考,指名回答5、完成練習五第3題學生按要求進行操作,同桌互相檢查交流。6、完成練習五第4題先讓學生說說體積和容積分別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問題,集體交流。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你覺得這節課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五、作業完成《同步》相關練習。 教后記:體積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要借助直觀的物體,讓學生在感興趣的的猜測、驗證中一步步概括出體積的定義。可進一步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將兩本書分別出示,讓學生觀察它的體積,然后將他們拼接,問體積有無減少/將一本書放入書盒,在觀察體積有無變化。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4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30—31頁的內容。
教學目的:
1、通過實驗觀察,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
3、使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4、通過學生對體積意義的探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難點:學生對體積和體積單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準備:盛有紅色墨水的玻璃杯兩只,用繩捆著的大小石塊各一塊,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物各一個,1立方米的框架一個。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導入課題
1、感知課本。
(1)請同學們拿出朝夕相處的好朋友——數學課本。問:根據近幾天學習的知識,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
(2)請摸一摸它的長、寬和高,要計量長、寬、高分別是多少,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單位計量比較合適?
2、信息激發。
(1)出示信息:數學課本的體積大約是248立方厘米。問:根據這條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關于體積,你還想知道什么?
(2)揭示課題:體積(板書)
二、引導觀察,講解新課
(一)教學體積的概念。
1、回憶《烏鴉喝水》的故事。
師: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來說一說?
學生說完后,師問:“,水面真的會升高嗎?”
師:看了這個故事,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烏鴉非常善于動腦。
生2:我發現烏鴉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師: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為石頭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間,把水擠上去了。(師板書:空間)
師:體積和空間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研究研究。
2、實驗演示,揭示概念。
(1)老師做實驗:
拿一個盛水的紅色玻璃杯,再把一個小石子投入杯中,請同學觀察水面的情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水與原來相比有沒有增減?為什么水面會升高?
(2)學生分組做實驗:
用一只杯子裝滿細沙,然后倒出細沙,放入木塊,再倒入細沙,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從上述兩種情況說明:石子和木塊都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像我們每個人都占一定的空間,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讓學生舉生活中占空間的例子。
……
(3)摸一摸,感覺“誰占誰的空間”。
師:請大家在書桌的抽屜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覺?把書包放進抽屜里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覺?
生:第一次感覺抽屜里的空間大一些,第二次感覺抽屜里的空間小一些。
師:為什么兩次感覺會不一樣呢?
生:因為書包占了抽屜的空間。
師:對!那么只把你的數學書放到桌斗里面,再摸一摸,與剛才放進書包相比,感覺怎樣呢?
生:感覺比剛才的空間大了一些。
師:這說明了什么?
生:書包占的空間大,一本數學書占的空間小。
說明:物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板書:的大小)。
師: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個物體占的空間最大?哪位同學占的空間最大。
師:我們的教室是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教師、學生等占教室空間的一部分。請大家想像,走出教室會感到怎樣?
生:空間更大了。
師:現在我們學習到這里,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么是體積嗎?
學生回答后,教室完善板書:(補充完整)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叫做物體的體積。
師:誰能說說什么是電視機的體積?你還能舉出哪些物體的體積?
學生回答:像粉筆盒所占的空間就叫做它的體積;石塊所占的空間的大小就是指石塊的體積。
師: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呢?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來的。
(二)教學體積單位:
師:有的物體可以通過觀察來比較它們的體積大小,那下面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大小嗎?
生:不好比較。
教師用多媒體將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如下圖),問:現在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生1:能,左邊的長方體比右邊的體積大。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左邊的長方體有16個小正方體,而右邊的有15個,而且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所以左邊的比右邊的大。
師:如果左邊的長方體和右邊的長方體中的分的小正方體塊不一樣大,行不行?生:不行。因為小正方體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較。
師:所以要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需要有一個統一的體積單位。在學習體積單位前,我們先回想一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師:那我們今天學習的體積的常用單位有哪些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39頁。
(1)學生自學課本,出示下列思考題:
①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請舉例說明。
(2)組織匯報交流:
師: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樣記住它?請具體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讓學生觀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體的體積比較適合用立方厘米用單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讓學生感受其大小)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請用手勢表示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
1立方米有多大?怎樣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體框架,讓學生鉆一鉆,具體感覺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體大約能容納班內幾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體。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并用手勢進行演示。
(三)練習:
①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一只電冰箱的體積大約是1.2( )。
2、一臺電視機的體積大約是120( )。
3、一只手機的體積約是33( )。
4、一只火柴盒的體積是12( )。
5、我們五三班的教室的體積大約是280( )
②判斷下面的單位是否合適?
1、一臺家用計算機所占的空間約是15立方米。
2、小華口渴了,一口氣就飲了1立方米的水。
3、在學雷鋒活動中,同學們干勁特別高,兩個人一次就抬了5立方厘米的土,另兩人一次就抬了1立方米的鐵。
4、粉筆盒的體積約是1立方分米。
(四)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師:以前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體積單位,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操作:剪一條1分米長的線,用紙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三者的不同點,使學生知道:
長度單位是一條線段,面積單位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單位是一個正方體。
(五)計量物體的體積。
1、師: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體積單位,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 cm3的小正方體任意擺成一個物體,你知道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4 cm3。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 cm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師:如果改用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塊來擺呢?
三、鞏固練習,指導總結。
1.做書本練習七的1—3題。
2.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板書課題:)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 .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板書課題:)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 .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板書課題:)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 .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板書課題:)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 .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請同學們看看桌面,你們發現今天的數學課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
2.有與他們小組的不一樣的嗎?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物體來做一個實驗:妙手取物。希望大家通過實驗能發現一些數學問題。
教師說實驗規則。
二.認識體積。
小組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師: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拿到泡沫的?
生:我們把石頭防金量筒里,水面就上升了。
師:水面為什么會上升?
其它小組再來說說。
師:你們哪組沒有取到泡沫?(拿圍棋子的一組)
師:這些東西放進水里后,水面上升了嗎?
那為什么你們組沒有拿到泡沫呢?
生:我們組的東西不夠。
師:怎么辦?
生:借點東西放。
師演示:看到了什么?
生:水面上升了。
師:說明什么?
師:還有一組。(拿乒乓球的一組)
你們舉起量筒讓大家看看,把乒乓球放進量筒后,水面有變化嗎?乒乓球占不占空間?
師:那為什么水面不上升?
生:沒占水的空間。
師:怎樣才能讓它占水的空間呢?哪位同學給出出主意。
生:壓下去。
師:誰來試一試?
生向下壓球取道泡沫。
師:水面上升了,說明乒乓球也占了水的空間。
師:剛才我們往量筒里放了石頭,圍棋,乒乓球,橡皮等物體,水面都上升了,說明這些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鉛筆盒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鉛筆盒的體積。
誰能仿照老師的舉例試著說一句話。
生說。
二.認識體積單位。
師舉起一個小盒子,說它的體積大約是27.
再舉起一個大盒子,說它的體積大約是2.
為什么?
師:看來要想準確的比較它們的大小,就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產生了體積單位。(板書:體積單位)
回憶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讓學生自學課本38頁的內容。看看書上分別介紹了哪些體積單位?它們分別是怎樣定義的。
學生匯報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體積單位給大家介紹。
學習1立方厘米時師出示橡皮泥,捏出不同種形狀,讓學生明白物體的形狀變了,而體積不變。
學習1立方米時師出示1立方米的框架,讓學生鉆進去,體驗1立方米的大小。
師:我們認識了三個體積單位,當遇到體積較大的物體用誰做單位?當遇到體積較小的物體時用誰做單位呢?
三.估計身邊物體的體積。
四.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板書:體積和體積單位。
五.鞏固練習。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見的體積單位,對
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
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處處都有。
教學重點:掌握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盛有紅色水的量杯、石塊、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讓學生講《烏鴉喝水》的小故事。
2.揭題:師:你知道烏鴉是通過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嗎?這蘊涵了什么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體積”概念。
師出示實驗一,“把小石塊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你發現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說明:物體 占空間]{板書}。
師再出示實驗二,“把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分別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兩個量杯中,你又發現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
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嗎?這說明什么?(大的物體占的空間大,小的物體占的空間小)。[說明:通過2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小組學習、協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物演示:橡皮、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小?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占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學生得出:物體占空間有“大小:{板書}。
生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生齊讀。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火柴盒小的物體嗎?[說明:體積的意義十分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里的第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物體“占有空間”。再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形成“空間有大小”的鮮明表象,幫助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便于建立“體積”的概念。]
2、教學“體積單位”。
師出示圖,請生比一比誰的體積大?[說明:教師通過兩個長方體體積大小的比較,學生發現不好比較,從而指出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從而引入“體積單位”的教學]
師:為了更準確的比較圖中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只要數一數,每個長方體包含有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就能準確地比出它們的大小。
請生數一數,告訴老師誰的體積比較大?
學生匯報(注意讓學生說出數的方法)。
師:像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請生讀一讀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出示自學要求,“自學課本112頁內容。
自學體積單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說一說(它的定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這個體積單位來計量)的方法,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和交流。”
請生分小組自學“體積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上臺匯報自學成果。[說明:教師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以小組自學的形式開展討論和交流,并讓學生自我展示自學成果,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協作能力。]
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們在計量物體的體積時,就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體積單位
3.教學“計量體積單位”的方法。
師出示圖。師:已知每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這個長方體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構成的?它含有多少個立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請生說一說。
師(小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學生操作:
請你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還能擺成其它形狀嗎?它們的體積又是多少?[說明:這里的操作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認識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二是可以通過擺小正方體看體積,為后面學習體積的計算做準備。]
4.反饋
( 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課本中練一練的作業)
[說明: 通過比較,有利于學生強化對長度、面積、和體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好地構建認知結構]
三:知識的應用。
(四)、課堂總結:
師:學習了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長1立方分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長1立方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
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教師出示一組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 .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3
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80~8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驗和具體事物,經歷建立體積概念和體積單位的過程。
2、了解體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
3、在實驗、觀察、交流等認識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按實驗要求做好準備。一個土豆、一塊小石頭(比土豆小)、裝有同樣多水的兩個完全一樣的燒杯。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一個,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4個。學生每人準備12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三根1米長的尺子。
一、問題情境
師生談話,通過對土豆、石塊的比較引出教材上的小實驗。
教師出示土豆和石塊。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生:土豆和石塊。
師:相比之下,哪個大?哪個小?
生:土豆大,石塊小。
師:你能用手比一比,土豆和石塊分別有多大嗎?
學生用手比一比。
二、小實驗
1、猜測把土豆和石塊分別放入兩個杯子后,水面會發生什么變化。
教師出示裝有同樣多的兩個完全一樣的燒杯。
師:這是兩個完全一樣的燒杯,里面裝有同樣多的水。
師:如果,我把土豆和石塊分別放入這兩個杯中,請大家猜一猜,水面會發生什么變化?
生1:兩個杯中的水面都會上升。
生2: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的高,放石塊的杯子水面上升的低。
師:同學們猜想得對不對呢?我們來試一試。
2、觀察實驗結果,交流杯子中水面發生的變化。
教師把土豆和石塊分別放入兩個杯中,讓學生觀察。
師:你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與同學們猜想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3、說一說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說明了什么。
師: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得高,說明了什么?
生3:說明土豆占的地方大。
師:土豆占的地方大,就是土豆占的空間大。
三、認識體積
1、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并描述其所占空間的大小。
師:生活中的物體都占有空間,大家仔細觀察下面的物體,哪個占的空間大?哪個占的空間小?
教師出示火柴盒、文具盒、鞋盒讓學生觀察。
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
2、教師介紹體積的概念。
師:物體的大小不同,它所占的空間也不同,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投影出示定義。
師:那么火柴盒、文具盒、鞋盒這三種物品相比較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最小?
師:你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體積大,哪些物品的體積小嗎?讓學生結合實際說一說。
3、看圖比較兩個長方體的體積。
師:我們的學習伙伴紅紅和亮亮分別搭了一個長方體,他們都說自己搭的長方體的體積大,請同學們幫他們看一看,誰說的有道理。請打開教材81頁。
學生觀察并思考。
師:誰搭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為什么?
師:大家認為哪種說法正確?為什么?
四、認識體積單位
1、介紹常用的體積單位。
師:我們以前已經學過,測量長度要用到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那么測量物體的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2、認識并體驗1立方分米。
常見的體積單位有三個,我們先來認識其中的一個“立方分米”。師手拿1立方分米的模型,揭示1立方分米。投影出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
記作:1 dm3 (板書)
師:你能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嗎?
學生動手比一比。
師:同學們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3、認識并體驗1立方厘米
師問:我手中的橡皮能用立方分米做單位嗎?很自然地引出了較小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 教師出示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師:這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投影出示: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
記作:1 cm3 (板書)
師:同學們找一找或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4、認識并體驗1立方米。
教室的空間用“立方厘米”做單位,行嗎?用“立方分米”呢?為什么?1立方米是怎么規定的?由于有前邊兩個體積單位做基礎,知識遷移,學生很可能說出: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同時出示投影: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師:1立方米記作:1 m3
接下來我們體驗了多大是1立方米。
多長是1米?1立方米的正方體有多大?
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長度,閉著眼睛想1立方米有多大。
我想讓同學們現在就看一看、體驗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怎么辦?
學生可能提出搭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
師:老師這里有3根1米的尺子,誰愿意用3根1米的尺子,在墻角搭建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指名上前搭建。搭正方體的過程學生可合作完成,師相機指導。
師:看,搭出的空間就是1立方米。想知道這里面能站幾名同學嗎?我們來試一試。
指幾名同學實際鉆一鉆。
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呢?
五、物體的體積
1、教師通過實際搭建的立體,介紹物體的體積的計量方法。
師:計量平面的大小,要看這個平面含有幾個面積單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教師仿照教材82頁圖,用1立方分米模型搭建一個立體。
師:這個長方體是用四個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那么它的體積就是4立方分米。
2、學生隨意搭長方體,并指出體積是多少。
師:同學們用你準備的小正方體,隨意搭建一個長方體,并說一說它的體積是多少?
教師巡視檢查后再指名說一說。
六、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讀題后自己填空,再交流。
師:剛才我們用小正方體搭建立體圖形,大家都很認真。現在請打開教科書83頁,看練一練第1題。
學生讀題后,自己數并填空。
師:誰來說一說,它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
師:你是怎樣數(2)的?
學生只要表達明白自己數的方法即可。
2、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填寫體積單位,再交流。
師:同學們請看練一練第2題,自己獨立完成。
學生做完后全班交流,并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
3、練一練第3題,用12個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立體圖形,并交流。
師:同學們請看練一練第3題,讀題后,自己動手擺一擺。學生擺后交流。
七、問題討論
學生認讀題后,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重點使學生了解它們的聯系和不同。
師:同學們認真讀一讀教科書83頁問題討論的內容,小組討論一下,它們分別是什么單位?它們有什么聯系和不同?
如:1cm是長度單位;1 cm2是面積單位;1 cm3是體積單位。
聯系:邊長1cm的正方形是1 cm2,
棱長1cm的正方體是1 cm3。
不同:1cm是計量線段或物體長短的計量單位;1 cm2是計量平面大小的計量單位;1 cm3是計量物體體積大小的計量單位。
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40頁,第40頁“做一做”,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實驗,理解體積概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 初步掌握計量物體體積的方法,即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并能選擇恰當的體積單位估算一些常見物體的體積。
3. 繼續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間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是體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學難點
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體積單位的空間表象。體積在生活中存在的現象,學生們并不陌生,所以要借助生活中與這些體積單位相近的正方體實物來幫助學生建立表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探究新知
(一). 建立體積概念
(1)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想一想,它告訴了我們什么?(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
2.教師演示實驗。
(1)出示有一半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作一個記號。
(2)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3)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大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每4人一組)
實驗方法:
(1)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2)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3)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4)觀察討論: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入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這說明木塊也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
啟發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空間,物體大占據空間大,物體小占據空間小。
教師指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
(1)實物比較
①教師出示實物:字典和大詞典,說一說誰的體積大。
②學生舉實例:一個同學說體積大的物體。一個同學說體積小的物體。
(2)圖像比較:投影出示火柴盒、工具箱和水泥板,說誰的體積大。
組合物體比較:(30頁做一做)要讓學生說出為什么?(投影出示)
(二)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需要憑感覺判斷出誰大誰小就可以,但是有時也需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大,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這些體積單位。
1.認識1立方厘米。
(1)教師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每四個人一組,每組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引導學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引導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如:蠶豆等物體,再引導學生用手勢表示一個食指尖大約是1立方厘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的物體。
2.認識1立方分米。
(1)師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并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學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 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 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引導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再引導學生做出:用手勢表示1立方分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的物體。
3.認識1立方米
學生分組觀察探究
引導學生:
說一說:根據以上兩個體積單位的推測,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用三棱架在墻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觀察形狀大小。
想一想:列舉物體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的物體,如:兩個課桌合在一起;電視機、箱子……。
啟發學生借助四個同學圍成的空間來表示1立方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米恰當的物體。
4.互相議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引導總結:體積單位分別是幾個規定了棱長大小的正方體。1立方厘米就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5.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師明確:以前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體積單位,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1)操作:剪一條1分米長的線,用紙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2)引導學生討論歸納三者的不同點,使學生知道:
長度單位是一條線段,面積單位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單位是一個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板書)
3.反饋練習。
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投影出示40頁做一做2)。
通過閱讀操作練習引導學生歸納: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鞏固發展:
1.填空:(練習七第1題填書)
2.連線:(練習七第2題填書)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4.(填書:練習七第3題)你是怎樣數出來的,怎樣數簡便?
四、全課小結:
五、板書設計:體積和體積單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1立方厘米: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體積單位 1立方分米: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 1立方米: 棱長1米的正方體 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 注意問題:
本節課的難點是結合實際例子區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正確填寫適當的單位名稱。
例如:一張桌子的體積約是20(dm3); 聰聰身高103(cm);
做魚缸用料5(dm2); 明悅家一個月用了5(m3)的水。 本節課學生在認識體積和體積單位時,關注到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問題,作為了解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在學習1立方米時,自己用繩子構成了一個體積為1 立方米的正方體,同學們很興奮,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初步形成了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概念。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5
一:總體說明:
《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主要采取了小組活動的形式,來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師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再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最后讓學生從教學活動中知道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說教材
1、內容:《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材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最后教材說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目標:通過《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的教學,(1)讓學生知道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2)使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3)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3.教學重點:掌握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4.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5.教學準備:燒杯、石塊、體積單位、課件。
三:教學策略:
1.采用故事導入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實驗法和自學法發揮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采用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烏鴉喝水》的小故事。
2.揭題:師:你知道烏鴉是通過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嗎?這蘊涵了什么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體積”概念。
師出示實驗一,“把小石塊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你發現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說明:物體 占空間]{板書}。
師再出示實驗二,“把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分別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兩個燒杯中,你又發現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
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嗎?這說明什么?(大的物體占的空間大,小的物體占的空間小)。[說明:通過2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小組學習、協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物演示:橡皮、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小?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占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學生得出:物體占空間有“大小:{板書}。
生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生齊讀。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火柴盒小的物體嗎?[說明:體積的意義十分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里的第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物體“占有空間”。再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形成“空間有大小”的鮮明表象,幫助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便于建立“體積”的概念。]
2、教學“體積單位”。
師出示圖,請生比一比誰的體積大?[說明:教師通過兩個長方體體積大小的比較,學生發現不好比較,從而指出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從而引入“體積單位”的教學]
師:為了更準確的比較圖中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只要數一數,每個長方體包含有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就能準確地比出它們的大小。
請生數一數,告訴老師誰的體積比較大?
學生匯報(注意讓學生說出數的方法)。
師:像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請生讀一讀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出示自學要求,“v自學課文15頁內容。
v自學體積單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說一說(它的定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這個體積單位來計量)的方法,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和交流。”
請生分小組自學“體積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上臺匯報自學成果。[說明:教師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以小組自學的形式開展討論和交流,并讓學生自我展示自學成果,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協作能力。]
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們在計量物體的體積時,就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體積單位
3.教學“計量體積單位”的方法。
師出示圖。師:已知每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這個長方體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構成的?它含有多少個立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請生說一說。
師(小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學生操作:
請你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還能擺成其它形狀嗎?它們的體積又是多少?[說明:這里的操作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認識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二是可以通過擺小正方體看體積,為后面學習體積的計算做準備。]
4.反饋
( 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課本中練一練的作業)
[說明: 通過比較,有利于學生強化對長度、面積、和體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好地構建認知結構]
三:知識的應用。
(四)、課堂總結:
師:學習了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長1立方分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長1立方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6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建立體積的概念。
2、初步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確選擇和使用體積的單位。
3、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形成體積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用具:盛有紅色水的大玻璃杯兩個,大小石頭各一塊,;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一個;體積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兩人一份學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依據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1.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劃一下他們個個有多大嗎?
4.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5.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6.光明紙盒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7.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題圖:烏鴉喝水的故事。
自由匯報: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為什么?
2.學生實驗:
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里,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里,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為鵝卵石占據了一部分空間。)
3.課件出示:比較觀察:電視機、影碟機、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
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
4.體積概念的引入: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
師:“拿出你們的書包或新華字典,摸一摸它們的大小,感覺一下自己書包或新華字典體積的大小。”
師:“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劃著告訴你的同桌,你的書包或字典有多大嗎?試一試。”
學生活動后,點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比劃著告訴大家自己的書包或字典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他們的書包有多大了嗎?”
師:“誰能用打電話的形式告訴我,他們的書包有多大?”
師:“想出辦法來了嗎?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辦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9頁,看一看書,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議一議,找到方法了就告訴老師一聲。”
三、體積單位的認識:(學生先看書自學,再匯報交流。)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出示兩個長方體: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
3.根據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想一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介紹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認識: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我們規定: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并量出它的棱長。
②看看我們身邊的什么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約一個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約一個粉筆盒的大小)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
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5.再次感覺體積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
“你們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嗎?試一試估計一下身邊物體的大小。”
學生交流嘗試用體積單位描述身邊物體的大小。實際比劃大小,同桌互相說說。
6.練習:
(1)完成p40“做一做”t1。
說一說分別是用來計量什么的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系與區別。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讓學生說一說解題的根據是什么?進而使學生深化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饋檢測
1.口答填表.
長方體 長/分米 寬/分米 高/分米 體積(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方體 棱長/米 體積(立方米)
6
30
0.4
2.一塊磚的長是24厘米,寬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塊正方體的石料,棱長是7分米,這塊石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這塊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課后反思:
小學生對概念的掌握與他們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體積單位時,采取嘗試自學課本,理解體積單位,培養學生空間觀念。首先讓學生看書自學體積單位,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合作,其次讓學生匯報學會的知識。最后理解體積單位,效果不錯。
體積和體積單位 篇1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39頁“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能正確區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3. 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用具: 課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一次性塑料杯、沙子、水、石塊、木塊、鐵球、汽球。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愿意看圖給大家講一講。
問: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把石子放時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
二、動手實驗,引出概念
師:究竟是因為石塊有重量,還是因為石塊占了空間?咱們通過實驗來看一看。
實驗一: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記號。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拿出石塊后,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觀察: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么?
師小結: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了空間,把水面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占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的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實驗二:
拿出裝滿細沙的石子,把細沙倒在一邊,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把杯子的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什么?
師小結:放入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這說明木塊也占據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空間大,木塊小占據的空間小。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分析思考發現石塊、木塊都占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哪些現象也能說明物體占空間呢?
(學生演示吹氣使塑料袋膨脹……)
最后師生共同概括出“體積”的含義。[板書]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誰能說說什么是電視機的體積?什么是影碟機的體積?什么是手機的體積?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三、解決問題,引出單位
1、出示教材39頁上的兩個長方體,請學生比較。
剛才的電視機、影碟機、手機,大家可以直接通過觀察得出它們的大小。對于這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看來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為什么前面幾件物品你們一下子就能確定,而現在爭來爭去卻不能確定呢?
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用線段表示,面積單位用正方形來表示,你們猜想一下,體積單位應該用什么圖形來表示呢?
對!體積單位是用正方體來表示的。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請你們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后回答:我們想棱長是1 cm的正方體,體積是1 cm3;棱長是1 dm的正方體,體積是1 dm3。
師:這個猜想對嗎?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
學生看書,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對的。
師: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學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體。
學生找到后,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找到的。
2、請你們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 cm3。
請找出1 dm3的正方體,與1 cm3的正方體比較一下,看它的體積大多少,你能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 dm3嗎?
1 m3有多大?
你能想像出1 m3有多大嗎?這里有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的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我們把它放在墻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樣嗎?
3、大家估計一下,它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驗證
哪些物體計算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教師小結: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米是較大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是較小的體積單位。
4、p40做一做第1題。
師:我們知道了常用的體積單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5、p40 做一做第2題。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12(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電冰箱的體積約是0.27
數學課本的體積約是200
2、判斷:一只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3、擺一擺:用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 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么擺?
小結:同一個體積數,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五、情感體驗,本課小結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小?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么?
板書設計:
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