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厘米(通用16篇)
認識厘米 篇1
《 厘 米 的 認 識 》
學科:數學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學校實驗課本
年級:一年級
教學內容:《厘米的認識》
設計者:陳健麗
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發展性目標:通過實踐活動,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產生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帶入生活中。 重難點分析 1) 測量工具的產生需要;2)"1厘米"長度觀念的建立。
教學準備 1)學帶:直尺 繩子 文具用品2)師備:圖片 橡皮擦 積木 火 柴盒 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 故事引入。
1)故事梗概:王奶奶的兒子想給王奶奶買新床,他帶了足夠的錢,在商場看中了一張價錢合理,質量也好的床,最后卻沒買成。 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2)引入沒量原來床的長度,所以買不成。(板書:量長度)
二 實踐活動,統一測量工具。
1)學生活動:想辦法,量一量課桌面有多長?(4人小組活動)
2)小組匯報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結果怎樣。
3)引導思考: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一樣?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樣的工具來量,結果才會一樣。
三 觀察活動,認識測量工具--直尺。
1)引導觀察:觀察你手中的尺子,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觀察并匯報觀察結果。
四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1)師指出從0到1這一段是1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還能從尺中找出1厘米的長度嗎?
3)找一找 比一比,什么東西的長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長度。
五 新知鞏固練習。
1)看圖說物品的長度(出示鉛筆 曲別針 釘子圖)
2)先估計以下物品的長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 積木 火柴盒)
3)剪繩子活動(1)剪出1厘米長的繩子;
(2)剪出4厘米長的繩子;
(3)剪出10厘米長的繩子。
六 發散練習。
下面的兩條線段,先用眼睛看一看哪條長?再用尺子量一量,檢查一下自己的眼睛觀察得對不對?
七 課外活動找一找長度為10厘米以內的物品,并比一比它們誰的長度長。
認識厘米 篇2
和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 :
1、 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對幾厘米的長度有感性認識。學會用厘米作單位估測或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3、 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間的密切聯系。同時在矛盾沖突中感悟數學知識并增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具準備:小棒、直尺、布尺、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
一、用童話故事開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問題
1、 扶手到底有多長呢?師:在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樣長的小棒,把它舉起來,用桌上的工具在四人小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長?
2、 學生匯報。
3、 師:那奇怪了,同樣長的扶手為什么會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為什么?
那如果我們要得出一個具體統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來測量?大聲告訴老師。
4、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直尺。在你們抽屜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來看一看,你們在直尺上發現了什么?(出示課件)
5、 根據學生的發現出示課件。自由的讀一讀數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數字是幾?0我們以前學過,那你們現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嗎?總結:在尺子上0對準的這條刻度線叫做起點。板書,在尺子上你還發現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你還發現了什么?出示課件。剛才有同學發現尺子上有厘米的標志CM,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板書(數字、CM、長短不同的線)
二、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
1、出示課件,螞蟻們為了使小橋變得更漂亮,他們給小橋涂上了五彩的顏色,大家猜猜看,綠色這一段可能是多長?到底是多長呢?咱們聽聽小精靈是怎么說的?出示課件。這段有多長?那你們能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嗎?行不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學們在仔細看看,在尺子上還有哪段是一厘米長的呢?出示課件讓學生指出。
指著課件提問:從這里你發現了什么啊?原來啊,尺子上的每一個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個小格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來認識。
2、 找一找
(1) 剛才我們認識了一厘米有多長,那在我們身邊或者在我們身上有哪些物體是大約一厘米長呢?找找看。也可以比一比,都行。那大家比一比,你哪根指拇的寬度最接近一厘米呢?那你們是這樣比的嗎?出示課件。那大家再觀察一下,還有哪些物體長度大約是一厘米長的?那同學們能不能比畫一下,一厘米大約是多長啊?比畫一下。大家互相看一下。大家記住了嗎?
(2)下面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長啊?
(3)好了,同學們,剛才咱們認識了一厘米,那2厘米、3厘米、幾厘米又有多長呢?
(4)出示課件,提問:這一段長幾厘米?2厘米里面有幾個1厘米呢?(出示4厘米的長度),那你們能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出6厘米的長度嗎?找同學說說你是怎么找的?那同學們你們能不能比畫一下,6厘米是多長呢?
(5)舉起桌子上的蘭色紙條,請同學們估計一下,這根藍紙條大約有幾厘米那么長呢?注意,先估計一下,現在不動尺子。究竟是幾厘米那么長呢?大家用尺子驗證一下。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量的?請一名量得最快的學生介紹經驗。大家說他量的好不好?那好在哪兒呢?大家既然都認可他量的好,那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掌聲鼓勵鼓勵他?
(6)那課本上是怎么說的呢?請翻開課本,看完之后,把小紙條的長度填在括號里
,你們都會量了嗎?那咱們趕快幫小螞蟻量出扶手的長度怎么樣?扶手到底有多長呢?好呢,同學們大聲告訴小螞蟻,扶手到底有幾厘米?
(7)螞蟻們知道了扶手的長度,一定能很快的做出一個新扶手來,你們想不想去看一看呀?咱們出發吧。出示課件
三、鞏固
1、出示課件,學生判斷,對的舉對牌,錯的舉錯牌。(看仔細了,請評委亮牌。,請人說為什么正確)
2、剛才螞蟻王國的測量比賽結束了,那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舉行一個測量比賽呀?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
四、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厘米,還學會了用厘米量。(板書)同學們的表現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師還想請你們幫一個忙,行不行啊?錢幾天老師做衣服的時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長。那我這樣量可以嗎?這樣量呢?那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啊?剛才同學們都大膽的展開了想象,正是有了這種想象啊,人們不僅發明了直尺,還發明了各種卷尺,那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尺子來進行測量。那今天下去后,請同學們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長,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
板書:
、用厘米量
0刻度線:起點
厘米:CM
認識厘米 篇3
科目:數學第 課執教時間:XX年月 日課 題認識厘米編寫者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2、會用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3、通過觀察、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4、注重分層教學,發揮分層教學的重要作用。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觀念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觀念教學準備:課件、各種尺(皮尺、卷尺、直尺等)、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工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長度單位情境導入:師:同學們,咱們先來聽一個童話故事。(出示課件)畫外音:在螞蟻王國里有一座小橋,有一天,一陣狂風把小橋的一個扶手給刮斷了,這可怎么辦呢?小螞蟻們準備再用木頭做一根扶手,同學們,你們知道扶手有多長嗎?師:扶手到底有多長呢?在你們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樣長的小棒,請四人小組合作,選用盤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長。同樣長的扶手,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二、認識厘米1.認識厘米尺。請大家使出真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們發現了什么?數:(課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數)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課件閃爍0刻度并板書。)刻度線長短不同。。“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認識厘米。(板書課題)2.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出示課件)你們看,螞蟻們為了使小橋更漂亮,還給它涂上了五彩的顏色,你們想想看,綠色這一段是多長?同學們,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請你們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驗證。(關注個別學生,如沒有從0刻度開始找1厘米的)你們再看看,尺子上還有哪段也是1厘米長的呢?(注意個別指導)從這里,你發現了什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是1厘米,舉例說明。3.認識幾厘米。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呢?(教師利用尺子畫出2厘米長的線段)2個1厘米是幾厘米?6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師生游戲:問答,即5個1厘米是多少?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三、 用厘米量1.估幾厘米。請你們把藍紙條舉起來,咱們先估計一下,它大約是幾厘米長?2.量幾厘米。紙條是幾厘米長呢?咱們用尺子來驗證一下。(學生試著用尺子進行測量,量好了的同學可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四、 鞏固練習1、 判斷。新課標第一網(出示課件)畫外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以前更漂亮了,從那以后,螞蟻們深深體會到了尺子的作用,更是螞蟻王國舉行了一個“測量大賽”。同學們,你們來當評委,如果你們認為選手量對了就舉“對”牌,不對就舉“錯”牌。好,比賽開始了。請1號選手,請評委亮牌。請2號選手,請評委亮牌。出示瓶子,現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那瓶口對著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還是更接近7厘米?(大約6厘米)最后咱們有請3號選手,請評委亮牌。2、測量。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厘米,學會了用厘米量,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老師想請你們幫個忙。前幾天我做衣服的時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長度,可用真心怎么量都不方便,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匯報自己的測量結果3.思考性練習如果有些東西的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如量花生的長度,2分幣的最寬的地方長多少?由學生量一量2分幣,可以互相商量想辦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兩塊三角板輔助(如圖8).或將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量五、布置課外練習師:同學們都特別能干,最后我還想給大家介紹個小知識:在很久很久以前,沒有尺子的時候,人們是用什么測量的呢?他們有時是用手和腳來量。(課件展示:一拃、一步圖樣)今天的課外練習,請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別有多長。六、總結全課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
修改意見:
備注
認識厘米 篇4
《 厘 米 的 認 識 》
學科:數學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學校實驗課本
年級:一年級
教學內容:《厘米的認識》
設計者:陳健麗
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發展性目標:通過實踐活動,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產生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帶入生活中。 重難點分析 1) 測量工具的產生需要;2)"1厘米"長度觀念的建立。
教學準備 1)學帶:直尺 繩子 文具用品2)師備:圖片 橡皮擦 積木 火 柴盒 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 故事引入。
1)故事梗概:王奶奶的兒子想給王奶奶買新床,他帶了足夠的錢,在商場看中了一張價錢合理,質量也好的床,最后卻沒買成。 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2)引入沒量原來床的長度,所以買不成。(板書:量長度)
二 實踐活動,統一測量工具。
1)學生活動:想辦法,量一量課桌面有多長?(4人小組活動)
2)小組匯報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結果怎樣。
3)引導思考: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一樣?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樣的工具來量,結果才會一樣。
三 觀察活動,認識測量工具--直尺。
1)引導觀察:觀察你手中的尺子,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觀察并匯報觀察結果。
四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1)師指出從0到1這一段是1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還能從尺中找出1厘米的長度嗎?
3)找一找 比一比,什么東西的長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長度。
五 新知鞏固練習。
1)看圖說物品的長度(出示鉛筆 曲別針 釘子圖)
2)先估計以下物品的長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 積木 火柴盒)
3)剪繩子活動(1)剪出1厘米長的繩子;
(2)剪出4厘米長的繩子;
(3)剪出10厘米長的繩子。
六 發散練習。
下面的兩條線段,先用眼睛看一看哪條長?再用尺子量一量,檢查一下自己的眼睛觀察得對不對?
七 課外活動找一找長度為10厘米以內的物品,并比一比它們誰的長度長。
認識厘米 篇5
首頁設 計
課題
認識厘米
課型
新授課
上課時間
10月
教
學
目
標
知
識
與
能
力
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厘米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過
程
與
方
法
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
與價
值觀
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態度,并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具
多媒體、三角形紙、圖釘、長方形紙、長紙條、直尺、橡皮、鉛筆。
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法
操作、發現、主動探究。
板
書
設
計
認 識 厘 米(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量法:1、對準“0”刻度線。
2、把尺放平。
3、被測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學
法
指
導
看一看
說一說
量一量、
畫一畫
估一估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出示課件
二、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
(1)小朋友,拿出你們手中的尺子,看一看在尺子上你都發現了什么?
(2)生回答,師出示放大的直尺圖進行講解:
a.一條一條的線,對,這些線在尺上叫刻度線。刻度線有的短,有的長,兩條長刻度線之間就是一大格,(師比劃)還有沒有一大格了?觀察一下這些大格一樣長嗎?
b.有數字,有哪些數字呢?讀讀看。
尺上第一個數字是幾?對,尺上的數字是從0開始的。
這些數都是用來表示幾刻度的。0對著的這條長線段叫零刻度線,對著1的這條線段叫什么?這條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線、13刻度線,同桌互相看一看。
c.尺上除了刻度線和數字,再仔細找找還有什么?
這兩個字母是這樣寫的,(師板書)它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厘米”。(讀一讀)
厘米是用來表示長度的,它是一個長度單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請小朋友用這兩個手指頭試著在尺上去比劃一下,不會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2)指名回答: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數字嗎?應該看什么?
應該是從0刻度線到1刻度線,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還可以從哪兒到哪兒?
你發現1厘米其實就是什么?(一大格)
(3)請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舉出來看一看,1厘米長嗎?
(4)找一找生活當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生舉例。
觀察并比劃圖釘的長、食指的寬、田字格的一條邊。
3、感知幾厘米
(1)剛才我們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有多長,你能在尺上比劃一下嗎?
2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有不同的嗎?
(師比劃),2厘米長嗎?
(2)2厘米有這么長,不用直尺,你能來估計一下3厘米有多長嗎?指名估計比劃,小朋友自己估計一下呢?
那3厘米到底有多長呢?還是請我們的好朋友——尺子來幫忙,請小朋友在尺上比劃一下,同桌互相說一說:3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指名回答:3厘米從哪兒到哪兒,有不同的嗎?
不管從哪兒到哪兒,3厘米就是幾大格?
(3)你還想知道幾厘米的長度,指名說一說。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計一下,再拿著尺比劃給同桌看一看。
三、用厘米量
1.剛才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也認識了刻度尺。那怎樣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呢?想不想學?
2.指導量的方法:
我們先來量一量這支鉛筆有多長?請小朋友看清楚測量的方法。
演示同時講解:先把直尺靠上去(斜),這樣量行嗎?為什么?然后把鉛筆的左邊一端對著哪里?(先演示)最后看鉛筆的右邊一端對著幾?是幾厘米?如果對著8呢?
3. 課件演示:判斷:(鞏固測量方法)
老師要測量一個長方形紙的長邊,出現了3種不同的量法,請你們判斷一下哪種方法是正確的,并說說理由。
① 沒對著零刻度,對著尺的最左邊。 ②從零刻度開始正確測量。③放斜了。
課件出示測量時應注意的三點:
4、生操作:測量手中的三角形和長方形紙片:
小組合作,(1)用手中刻度尺量一量長方形紙的長邊,看看是幾厘米。
(2)那么三角形的最長邊是幾厘米?
(看看哪個小組量的又快又準。)
5、估算:大約幾厘米
老師這里也量了有兩張紙條,小朋友幫老師看一看是多少呢?
課件演示:
a.這張紙條的長邊正好是9厘米嗎?而是怎么樣?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和9厘米非常接近,那可以怎么說?
b.(出示另一張紙條)這張紙條的長是多少呢?你會說嗎?
小結:這兩張紙條都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所以都可以說成是大約9厘米。至于比9厘米長多少、短多少,我們以后再學習。
它和那個數字比較接近,就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掌大約是幾厘米,一拃呢?
四、畫一畫:
1、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指導方法)
2、畫一條比4厘米長3厘米的線段。
五、估一估:
請小朋友不用尺子估一估你手中的小正方體有多高?
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a.量之前,請小朋友做一件事,做什么事呢?(出示“估計”)
b .估計你的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填寫在書上。
c.你們估計的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就要來量一量。同桌一起量一量并填寫。
d.量好的小朋友把你量的結果跟你估計的結果比較一下。
六、全課總結
說說你這節課有什么收獲?課后請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學校里、家里面你比較感興趣的、或者比較喜歡的東西,用尺去量一量他們的長度,我們下節課來交流好嗎?
認識厘米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重點與難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小明從家里走到學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卻只要六十步,這可能嗎?為什么呢?<指名回答>
2.請小朋友們用你的鉛筆、文具盒,或者手來量一量自己的課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結果告訴我。
3.大家說的都對,但是為什么我們得到的數不一樣呢,難道我們的桌子不是一樣大?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
二、合作探究
1.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今天我們學習用我們的學生尺來量長度,平常大家都會用到尺子,但是你認真觀察過它嗎?現在請你仔細觀察你的尺子,然后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都發現了些什么。<學生先自己觀察,然后跟同桌討論,再集體交流>
2.我們來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
3.在你的尺子上0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的兩個手指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然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指名學生說一說其他的1厘米,再找給同桌看看>
4.找一找,在你的周圍,有沒有1厘米長的物體?<集體討論交流>
5.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是2厘米?<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同桌用手指互相比劃一下2厘米大約是多長>
6.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是3厘米長?5厘米長?還能找到其他的長度嗎?<四人一小組,輪流找一找,再集體交流>
7.通過在尺子上找這些不同的長度,你有什么發現?
8.小結:從0刻度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減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幾就是幾厘米。
三、鞏固練習
1.書上想想做做第一題<先獨立完成,再集體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題,學生獨立完成。
3.第三題,男生測藍線,女生測紅線,再交流,小結:測量結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數,接近整厘米的長度可以用“大約幾厘米”表示。
4.第四題,今天認識了我們的學生尺,那么你能照著書上的樣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長嗎?量完之后我們一起來比一比我們班那個小朋友的手掌最長。
四、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長度單位厘米,回家后,請你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認識厘米 篇7
揚中市實驗小學 冷月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進行測量。
2.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
電腦顯示一年級新課桌,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下學期開始時,學校也要為我們買和一年級小朋友相同的新課桌,高興嗎?要買相同的課桌,就要知道課桌有多長,你能解決這個問題,量一量課桌有多長嗎?(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直接用尺子量出長度)你們可真聰明,知道用尺子就能量出課桌有多長。但是你們知道嗎?可不要小看這一把小小的尺子,它上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
2.出現多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如用幾柞長,大約幾個文具盒長,大約幾支鉛筆長等)
3.這時教師提問:為什么大家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
(因為我們量課桌用的東西不一樣)
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量課桌的結果一樣呢?
(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你們的辦法可真妙!要想得到一樣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通常我們用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七、八歲的兒童好奇,有較強的求知欲,這樣設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新課教學,我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感知1厘米。分3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尺子,有什么發現。不同的數,長短不同的豎線,以及厘米(cm)。(在學生回答有數字時,讓學生從左往右按順序讀一讀,告之學生:這些數字在尺子上叫刻度數,最小的是幾?(0)我們又可以叫刻度0。刻度0表示起點。在學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條一條的線時,指出:這些線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線,刻度線有的長,有的短。你們看一看刻度線之間的每一大格的長度是不是一樣的?量比較短的物體,常用厘米作單位,國際上也用cm表示厘米。)這樣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厘米。
讓學生了解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接著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并用手指比劃1厘米的實際長度,閉眼感受一下,再到尺子上比劃一下,加強1厘米的感覺。然后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引導學生總結出其實一大格就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找1厘米長的物體。教師先舉出示幾樣長1厘米的物體給學生看,這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尋找生活中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厘米長度的感知,加深了印象。
(4)認識幾厘米。
讓學生自己在直尺上探索2厘米、5厘米有多長,匯報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同時重點要讓學生認識到2厘米里有2個1厘米,5厘米里有5個1厘米。
第二階段:學習測量方法。分4部教學。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測量,再互相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后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
[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量數學課本的寬度。
在學習了測量方法的基礎上不急于讓學生測量,先讓學生估計課本寬多少厘米,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量一量進行驗證。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用電腦顯示測量方法。(即要把刻度0和物體或線段的一端對齊,使直尺和物體保持一致的擺放位置,在看物體或線段的另一端對著直尺上的刻度幾,從而得到結果。)
[這一過程我采用“估測——測量——抽象概括”的方法,正是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不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學生的實際活動開獲得,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矯正測量方法。
先讓學生測量課前發給大家的長方形紙邊的長,然后課件顯示兩種量法,讓學生判斷并說出錯誤的理由,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4)畫線段。
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先讓學生獨立畫,再全班交流,明確方法。提醒學生及時標出線段的端點。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分三個層次來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1,2,6。
[通過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完成練習3,4,5
第4題要指導學生,在量手掌寬時,要把五指并攏,找到最寬處再量,而量食指的長時,先要把食指伸直,明確測量的起始位置再量。第5題,量完后說說自己估計得怎樣。
(通過練習,讓學生認識到:測量結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數;比幾厘米多一些或者比幾厘米少一些我們都可以用大約幾厘米來表示。)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出示斷尺量小刀。量課桌的長,教室的長。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進一步明確量一些比較小的、短的物體的長用厘米做單位,而以后還會學習到更大的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篇8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教材第3頁及第4頁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通過量一量,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體會1厘米的實際長度。
(2) 學會用直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際測量與交流,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
突破方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突破重點。
難點;體驗1厘米的長度,并形成直觀印象。
突破方法:通過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
圖釘、刻度尺、小木棒、紙條、鉛筆、練習本、墨水瓶盒、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老師節就要到了,我們班布置教室掛拉花時發現差了截,同學們準備用彩紙補做一條拉花,還要做多長呢?我們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結論:測量的工具不同,長度標準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為了準確的測量,人勻發明了帶刻度的尺子,我們今天就來認識“厘米”并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板書: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厘米。
①認識刻度尺。
大格、小格、數字和厘米。
0刻度線
②認識1厘米。
1厘米有多長(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從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認識刻度尺上的幾厘米。
從刻度0到刻度2是幾厘米?4厘米有幾大格?請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匯報。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發一張紙條,先估計大約有多長,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說一說是怎樣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線對準紙條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③ 課件演示測量紙條過程。
④ 測量下面物體的長度。
數學書的長、寬,鉛筆的長。
三、 拓展延伸,學會應用
(1) 完成“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集體訂正。
(2) 小組使用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1) 認識厘米
認識1厘米 從刻度0到刻度1
認識幾厘米
(2) 用厘米量
認識厘米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
3.培養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等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么長,8根小紙條那么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什么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后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值相等.
3.師:通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現?
2.發展性練習
問:假如一個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幾個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圖片“磨損的尺子”),你們有什么辦法能就用這把磨損的尺子測量出物體的準確長度嗎?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案點評:
導入 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后通過一個“為什么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
教學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揮想象,隨后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量小棒長度時,老師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探索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然后教師以規范的動作,標準的測量方法量給學生看,讓學生與自己的操作產生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產生頓悟,從而掌握量的要領;最后再親自實踐,使知識技能的掌握經歷了由淺到深,由表及里這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認識厘米 篇10
第二課時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課本p3,例2,練習一1、2、3。
教學目標:
1、 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 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3、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1、 上一節課我們都知道要統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二、 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一)、認識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
2、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長。
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
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鞏固1厘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3、 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
2、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
4、 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三、 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 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 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 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課堂總結
五、隨堂練習
認識厘米 篇11
教學內容:課本第1—3頁
教學目標:
1.理解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數)
4.培養動手能力和主動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紙條,圖釘,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別針,花生。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設計:
一.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置,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提問:你能說一說你的課桌有多長嗎?你知道你的數學課本有多長嗎?(提示:左、右小組分開測量。可以用你有的東西比一比,測一測)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才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么長。
師:為什么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實際生活中人們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測量,這會帶來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們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你知道有那些嗎?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數字、厘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厘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厘米為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從刻度“0”到哪兒是2厘米長嗎?(從0到2)從刻度“0”到哪兒是3厘米長嗎?(從0到3)也就是說,從刻度“0”到幾,就是幾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么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介紹:量物體的時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
現在紙條的右端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厘米。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寬度是( )厘米。(取整數)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是( )厘米。(取整數)
四.鞏固反饋
五.發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么?
個性設計:
教材從兩個方面來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以身邊的例子來教學.讓學生通過擺一擺,量一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同樣的長度用不同的物體來量,量出的結果卻有可能相同。深刻的認識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后記:
教學是我過高的估計學生的測量水平,沒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
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后,出現很多種錯誤.
如:(1),用刻度尺的頂端對準物體的一端,
(2)一些學生找不到具體的幾厘米的位置.
(3),學生對直尺的認識不夠.
認識厘米 篇12
教學目標 :
1.理解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數)
4.培養動手能力和主動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紙條,圖釘,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別針,花生。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 設計:
一.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置,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提問:你能說一說你的課桌有多長嗎?你知道你的數學課本有多長嗎?(提示:左、右小組分開測量。可以用你有的東西比一比,測一測)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才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么長。
師:為什么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實際生活中人們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測量,這會帶來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們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你知道有那些嗎?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數字、厘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厘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厘米為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從刻度“0”到哪兒是2厘米長嗎?(從0到2)從刻度“0”到哪兒是3厘米長嗎?(從0到3)也就是說,從刻度“0”到幾,就是幾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么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介紹:量物體的時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
現在紙條的右端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厘米。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寬度是( )厘米。(取整數)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是( )厘米。(取整數)
四.鞏固反饋
五.發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么?
認識厘米 篇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頁及練習一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會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建立1厘米長度觀念的基礎上,較正確、靈活地估測出較小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展示臺、皮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長度單位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先來聽一個童話故事。
(出示課件)畫外音:在螞蟻王國里有一座小橋,有一天,一陣狂風把小橋的一個扶手刮斷了,這可怎么辦呢?小螞蟻們準備再用木頭做一根扶手。同學們,你們知道扶手有多長嗎?
師:扶手到底有多長呢?在你們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樣長的小棒,請四人小組合作,選用盤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長。
(學生操作:選用橡皮、大小回形針、硬幣等量出“扶手”的長度)
師:誰愿意大聲告訴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長?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張紙條那么長。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個1角硬幣那么長。
生:我量得“扶手”比兩個大回形針短一點兒。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個小回形針長一點。
……
師:奇怪了,同樣長的“扶手”,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生:因為我們選用的工具有的長,有的短,所以結果不一樣。
(二)質疑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認識厘米
(一)認識尺子
師:下面咱們就來認識尺子。請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匯報,教師課件演示,使學生了解尺子的結構。)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數。
(課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師:對,有數。你們按順序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由讀)
師:你們看,尺子最左端的數是幾?
生:是0。
師:0咱們以前已經認識了,那你們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課件閃爍“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師:對,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課件閃爍0刻度并板書)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尺子上還有很多線,有的長有的短。
生:尺子上還有字母“cm”。
師:“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認識厘米。
(板書課題)
(二)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師:(出示課件)你們看,螞蟻們為了使小橋更漂亮,還給它涂上五彩的顏色,你們想想看,綠色這一段是多長?
生:是1厘米長。
生:是2厘米長。……
師:到底是多長呢?我們聽聽“小精靈”是怎么樣說的。
(小精靈:同學們,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請你們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驗證。
師:你們再看看,尺子上還有哪段也是1厘米長呢?
生:從刻度1到刻度2。(師點擊課件反饋)
生:從刻度2到刻度3。(師點擊課件)
……
師:從這里,你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長。
師:對,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其實,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來認識。
師:剛才,我們了解了1厘米是多長,下面我們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
生:小紙條的短邊長是1厘米。
生:圖釘的長是1厘米。
生:小方塊每邊條的長是1厘米。(全體驗證小方塊每條邊是不是1厘米長)
生:手指的寬約是1厘米。
(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厘米,之后匯報,投影反饋。)
師:用手比畫一下,1厘米是多長呢?
(學生比畫出1厘米的長度)
師:互相看一看。記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呀?(生閉眼想像)
(三)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幾厘米又是多長呢?(出示課件)你們看,這一段是幾厘米長?
生:2厘米。
師:(出示課件)那4個1厘米是多長?
生:4厘米。
師:你們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長的一段嗎?
(生指出后匯報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幾厘米
師:請你們把藍紙條舉起來。咱們先估計一下,它大約是幾厘米長?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
(二)量幾厘米
師:究竟是幾厘米長呢?咱們用尺子來驗證一下。
(學生試著用尺子進行測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
師:請大家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然后在括號內填數字。
師:請同學們按剛才的量法,趕緊幫助螞蟻們量出“扶手”的長度吧。
(學生測量“扶手”的長度)
師:大聲告訴小螞蟻,“扶手”長幾厘米?
生:9厘米。
師:螞蟻們知道了“扶手”的長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四、鞏固練習
(一)判斷
(出示課件)畫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橋比以前更漂亮了,從那以后,螞蟻們深深體會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螞蟻王國舉行了一個“測量大賽”。同學們,你們來當評委,如果你們認為選手量對了就舉“對”牌,不對就舉“錯”牌。好,比賽開始了。
師:請1號選手來量,請評委亮牌。
生:對。
師:誰能說說你為什么舉“對”牌。
生:因為1號選手把鉛筆的左端對準了0刻度,右端對到了刻度7,所以鉛筆長7厘米。
師:請2號選手來量,請評委亮牌。
生:錯。
師:為什么舉“錯”牌?
生:因為2號選手沒把瓶底對準尺子的0刻度。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咱們幫它糾正過來,(課件演示正確的量法)你們看,現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師:那瓶口對著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還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師:像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它高大約6厘米。最后咱們請3號選手來量,請評委亮牌。
生:對!
生:錯!
師:看來大家有不同意見了,為了公平,請評委們相互商量商量。(學生討論,之后匯報。)
生:我們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數,所以3號選手量對了。
生:小刀剛好有4個1 cm長,所以3號選手量對了。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其實3號選手的量法也可以,關鍵是你得看清楚 ,小刀占了幾個厘米長。剛才,螞蟻王國的測量大賽舉行得熱火朝天,你們想不想也舉行個測量比賽呢?
生:想。
(二)測量
師:(課件展示)下面請四人小組合作,量出正方形紙片的邊長,鉛筆的長,練習本的寬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組量得又快又準。
(學生合作開展測量比賽,反饋測量結果。)
(三)拓展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厘米,學會了用厘米量,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老師想請你們幫個忙。前幾天,我做衣服的時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長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可以用紙條繞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紙條的長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繩子先量手腕的長度,再來量繩子的長度。
生:可以用軟尺量。
師:對呀!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其實人們為了測量更方便,不僅發明了直尺、三角尺、還發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尺子。在你們抽屜里都有一把軟尺,拿出來看一看。下面你們可以用軟尺,也可以用直尺,選擇你最想量或最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可以離開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著量。
(學生開始測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長,有的量同伴的肩寬,有的量自己的腰圍,有的量手臂長,有的量桌子的長,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匯報自己的測量結果。)
五、布置課外練習
師:同學們都特別能干。最后我還想給大家介紹個小知識:在很久很久以前,沒有尺子的時候,人們是用什么進行測量的呢?他們有時是有手和腳來量。(課件展示:一拃、一步圖樣)今天的課外練習,請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別有多長。
教學設想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進行了以下處理。
1.創設童話情境,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
如果把一堂課比做一首優美的樂曲,那情境的創設就好比是悠揚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長度單位中較小的,所以我創設了一個以螞蟻王國為主題的童話故事貫穿于整堂課中,不論是用不同工具測量“扶手”的長度,還是擔任螞蟻王國測量大賽的評委,學生個個都興趣盎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2.循序漸進,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引導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在教學設計上通過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
3.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體驗數學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為此,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軟尺或直尺選擇最感興趣或最想量的物體量一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以及作出決策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學 楊薇
認識厘米 篇1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
(三)培養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具和學具
教具:學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長的紙條,投影片若干張.
學具:學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圖釘,一條繩子,沒削過的新鉛筆一支,裝墨水瓶的空盒一個,三張紙條(分別長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幣一個.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提問:誰能說一說你的課桌面有多長?
同學們可能不知所措,無從回答,教師提示,可以用你有的東西比一比,學生可能用鉛筆、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學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結果時,有的同學可能說3支鉛筆那么長,8根小棒那么長,4 那么長,有的同學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樣說明其長度.
敘述:有的同學說課桌有3支鉛筆那么長,8根小棒那么長,4 那么長,你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數都不一樣啊?(使學生體會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這樣說起來就很不方便.因此,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表示它有多長.今天我們就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敘述: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是1厘米,請同學們用尺子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教師將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請學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看看你的尺子,說一說:
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到哪兒是3厘米長?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敘述:量紙條時,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厘米.
學生動手操作
1.請同學們將你事先準備好的三張紙條拿出來,量一量,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條,把量得的結果寫在上面.
2.看一看這支鉛筆長________厘米.
從圖中看出鉛筆長8厘米,如果讓我們去量削尖的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取整厘米數)
由學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鉛筆,實際量一量,從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來量.
3.量一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因為每個同學手掌寬度和一 長度不盡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1)每人拿出一根繩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給相鄰的同學看,把每次量出的繩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繩子一樣長.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沒削過的鉛筆,長( )厘米.
②量數學課本,長( )厘米,寬( )厘米.
③量裝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發展性練習
量一量下面兩個圖形每邊的長度.
3.思考性練習
如果有些東西的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如量花生的長度,2分幣的最寬的地方長多少?由學生量一量2分幣,可以互相商量想辦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兩塊三角板輔助(如圖8).或將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來量.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厘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課堂教學首先設計了讓學生測量課桌的長,由于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的數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實際需要用統一單位的尺子來量物體的長度.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課堂設計中,通過從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教師在尺子上畫出1厘米的長度,圖釘的長,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并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目的都是為了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體長度.
在指導學生量物體的長度時,除了老師示范外,充分讓每個學生操作,由易到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板書設計 (略)
認識厘米 篇15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
(三)培養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具和學具
教具:學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長的紙條,投影片若干張.
學具:學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圖釘,一條繩子,沒削過的新鉛筆一支,裝墨水瓶的空盒一個,三張紙條(分別長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幣一個.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復習準備
提問:誰能說一說你的課桌面有多長?
同學們可能不知所措,無從回答,教師提示,可以用你有的東西比一比,學生可能用鉛筆、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學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結果時,有的同學可能說3支鉛筆那么長,8根小棒那么長,4 那么長,有的同學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樣說明其長度.
敘述:有的同學說課桌有3支鉛筆那么長,8根小棒那么長,4 那么長,你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數都不一樣啊?(使學生體會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這樣說起來就很不方便.因此,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表示它有多長.今天我們就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敘述: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是1厘米,請同學們用尺子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教師將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請學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看看你的尺子,說一說:
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到哪兒是3厘米長?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敘述:量紙條時,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厘米.
學生動手操作
1.請同學們將你事先準備好的三張紙條拿出來,量一量,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條,把量得的結果寫在上面.
2.看一看這支鉛筆長________厘米.
從圖中看出鉛筆長8厘米,如果讓我們去量削尖的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取整厘米數)
由學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鉛筆,實際量一量,從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來量.
3.量一量
一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因為每個同學手掌寬度和一 長度不盡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1)每人拿出一根繩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給相鄰的同學看,把每次量出的繩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繩子一樣長.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沒削過的鉛筆,長( )厘米.
②量數學課本,長( )厘米,寬( )厘米.
③量裝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發展性練習
量一量下面兩個圖形每邊的長度.
3.思考性練習
如果有些東西的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如量花生的長度,2分幣的最寬的地方長多少?由學生量一量2分幣,可以互相商量想辦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兩塊三角板輔助(如圖8).或將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來量.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厘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課堂教學首先設計了讓學生測量課桌的長,由于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的數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實際需要用統一單位的尺子來量物體的長度.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課堂設計中,通過從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教師在尺子上畫出1厘米的長度,圖釘的長,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并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目的都是為了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體長度.
在指導學生量物體的長度時,除了老師示范外,充分讓每個學生操作,由易到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板書設計 (略)
認識厘米 篇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
3.培養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等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么長,8根小紙條那么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什么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后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值相等.
3.師:通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現?
2.發展性練習
問:假如一個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幾個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圖片“磨損的尺子”),你們有什么辦法能就用這把磨損的尺子測量出物體的準確長度嗎?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案點評:
導入 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后通過一個“為什么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
教學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揮想象,隨后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量小棒長度時,老師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探索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然后教師以規范的動作,標準的測量方法量給學生看,讓學生與自己的操作產生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產生頓悟,從而掌握量的要領;最后再親自實踐,使知識技能的掌握經歷了由淺到深,由表及里這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