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2.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點
課前思考:
與孫老師有同感,這張圖像是如何得到的?要將整個的過程比較完整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沈老師新授的處理太快了。
可以先出示圖,引導學生理解橫軸與縱軸所表示的含義,再引導學生根據例題1表格中第一列數據,找到在圖上是哪個位置?你是怎樣想的?在學生想通了如何看橫軸與縱軸,會找橫軸與縱軸的交匯點后再引導學生交流如何找其他幾列數據在這個圖上的位置。最后將所有的點連接,觀察這個圖像的特點。
第二層次:根據圖像,進行類推判斷。
今天沒有將例題2的光盤好好研究,明天去看看。如果光盤可以這樣操作,就使用光盤,如果光盤不能動態演示這個過程,將采納孫老師的方法,將圖畫在黑板上研究。
對鞏固練習中出現的類推判斷習題,我覺得是讓學生根據圖像進行大致的觀察與推斷,不需計算精確數據。
課前思考:
例2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圖像,并借助直觀的圖像加深對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的認識。
我也比較傾向孫老師的方法,在黑板上向學生展示正比例圖像的繪制過程。畫出正比例圖像后,通過指導學生根據圖像解決問題3,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理解圖像上任意一點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學會利用圖像解決實際問題。
課后反思:
接受高老師的建議,新授的處理是太快了,所以接受了各位老師的意見,我利用實物投影,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展示出來。由于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很容易概括出正比例圖像的特點是成一條直線。
在學生自己動手畫圖時,發現班級有個別學生畫圖的順序不是很正確,所以也就順勢強調了畫圖的時候要先描點,再連線,并且將學生的畫的圖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做練習十三的第4題時,“小軍20分鐘大約行了多少千米?”有的學生說是5,有的學生說是6,雖然教材上沒有要求學生做出精確的判斷,既然學生有了爭論。我就讓學生向辦法通過計算來驗證。基本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求出1分鐘行了多少千米,再算20分鐘。另一種是列出相應的比例式:根據圖上的數據30分鐘行8千米,那么對應的20分鐘行多少千米呢?這里需要向學生說明的是根據圖像找數據的時候一定要找很明顯的點,不要去找那些沒有標明具體數據的點。這里也涉及到一個問題,接下來求的是“行20千米大約用了幾分鐘?”兩題結合在一起,學生如果用算術方法做的話,有一小部分學生會出錯,因為上學期在解決這一類問題:“求1千米需要多少分鐘和求1分鐘行駛多少千米”的時候,盡管反復強調,仍然有一小部分學生會錯。所以我個人認為有必要讓學生掌握根據相對應的比例式來解答,也為以后的教學做鋪墊。
接下來一個班上課的時候,我在教授完例題的時候就提出了讓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根據圖像找的數據是否正確,總的來說,較上節課相比,上下來感覺很輕松。
課后反思:
和沈老師有同感,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比較清晰、易懂。在例題2的教學中,主要讓學生了解了如何在圖中找到各組數據相應的點,以及這些點的排列規律和圖像的特點,最后是根據圖像來估計。在后面的練習中,如有估計5分鐘打了多少個字,打750個字要多少分鐘這樣的問題,有些學生在看圖估計時會出現錯誤,錯誤原因是把第一組數據2分鐘打100個字當成1分鐘打100個字。還有一個錯誤是遇到問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時,學生就不去思考這兩個量之間存在怎樣的數量關系,直接計算比值,結果就出現用時間比路程或是訂報紙份數比錢數。當然這樣比,兩個數量的比值相同,但學生就沒有真正理解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沒有認真思考這兩個數量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它們的比值到底表示什么。在這里如果沒有弄明白的話,那么下一課時學習反比例后,問題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