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學設計
教材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49、50頁。教材簡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學過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設計了“圖形放大縮小”“速度”“水果價格”等生活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義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教學對象分析:學生已有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分數乘、除法應用題” 的知識基礎。高年級學生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有目的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初步了解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2、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正確求比值。3、初步了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4、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教學重點: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比各部分名稱;求比值。教學難點: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與區別。教學媒體:電腦課件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2008年在我們的首都北京將舉行的盛會是—(學生回答)這是件令我們感到多么自豪的事情。出示實例1:淘氣被“2008年北京奧組委”邀請擔任現場小記者,需要上交照片,你看:(ppt先出示照片a,接著再出示照片b、c、d、e):照片b、c、d、e是組委會的有關負責人根據需要將淘氣的照片有的放大了有的縮小了,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說的嗎?二、探究新知,構建模型。(一)理解“比”的意義。1、觀察探究(ppt)。(1)提出問題。你認為哪幾張與原來那張比較像?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生:……)這些照片的像與不像與照片的什么有關呢?(生:……)(2)小組探究。師:為了方便研究,我們把照片放在方格紙上再做研究。(ppt出示下圖)(略)。(3)匯報交流。估計學生有以下發現:①照片d的長和寬分別是照片a的2倍。②照片b的長和寬分別是照片a的1/2。③照片b和c的高度一樣,照片c的長是照片b的3倍。④照片e和f的高度一樣,照片e的長是照片f的4倍。⑤6÷4=1.5 12÷8=1.5 3÷2=1.5 (或 4÷6=2/3 8÷12=2/3 2÷3=2/3)此時出示下表(ppt)長方形
長 寬長是寬的幾倍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a 6 4 b c d e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發現a、b、d三張照片的長都是寬的1.5倍,寬是長的2/3 ,所以它們比較像。明確:(師)看來圖形要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放大或縮小,這樣放大或縮小后的圖與原來的圖形才會相像。2、揭示課題。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數學知識 “比”(板書課題:比)3、引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義。(1)“比”的概念。什么叫做“比”呢?學生打開課本第50頁,齊讀最上面一行:比的意義。(板書: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