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十一冊p55~58例1、例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系;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及其特征,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畫圓,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紙圓、剪刀、線繩、尺、圓規、多媒體課件
【教法、學法】:活動探究法、小組合作法、情景教學法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羊吃草”的畫面,讓學生想象羊能吃到草的范圍將形成一個什么圖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通過激趣,揭示課題:圓的認識。
2、舉例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圓形物體。
3、出示許多生活畫面讓學生感知圓。
二、合作實踐,創造學習。
1、初步感知圓的形狀
(1)出示課件:平面圖形
(2)動手摸一摸。
(3)感知圓的形狀
師:這些圖形大家認識嗎?(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圓形)
生:認識。這些是…………
師:請同學們拿出圓和其他圖形中的一個圖形,用手摸一摸。
思考: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
生:除了圓形,其他圖形的邊摸起來是直的,圓的邊摸起來是彎曲的……
師:說的非常好。我們前面學過的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直線圖形),而圓是有封閉曲線圍成的。(曲線圖形)
2、第一次自主探索:認識圓的名稱、特征
(1)、折一折,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
(2)你還能從剛才折的小圓片中發現什么知識嗎?(學生觀察反饋)
(3)明確半徑、直徑關系的條件:在同一個圓中
學生觀察反饋:
1)圓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反饋圓心、半徑、直徑(并圈出重要字眼)
師出示課件:(1)判斷下面各條線段是不是圓的直徑或半徑。
(2)選擇題
2)直徑、半徑的關系等
(1)留下一條折痕;
(2)折痕剛好通過圓心;
(3)折痕將圓平均分成了兩半;
(4)各條折痕的交點剛好在圓心上;
(5)通過圓心可以折無數條直徑和無數條半徑;
(6)直徑是半徑的2倍;
……
3、第二次自主探索:畫圓
(1)學生借助物體畫圓(小組合作)
(2)小組匯報畫法
(3)比較這些方法的優缺點
(4)用圓規畫圓(獨立操作)并思考:用圓規畫圓要注意什么問題?
(5)師演示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并講解
(6)生用正確的方法用圓規畫圓(同桌間互相說一說畫法)
(7)同桌比較畫出的圓的相異點
師:你會畫圓嗎?
師:有自信,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自己想辦法畫圓,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工創造圓。
進行小組反饋,師:我先請一個小組來匯報,一邊匯報一邊向大家展示你們創造的圓,其余小組認真聽,在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不同的方法。
教師注意將各種方法進行概括分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幣或其它圓形輪廓描圓;②利用圖釘和線畫圓;③用圓規畫圓;④用圓形物體用力在紙上壓印圓……